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PMBOK中进度基准的生成及资源平衡与资源平滑的对比

[ 日期:2020-4-10 ]

恒佳PMP培训中心

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第二个关键点,在范围明确的基础上,将工作包分解成为活动,然后安排活动顺序,规划进度,最终形成进度计划,批准后,得到进度基准。

进度计划,根据汇报对象的不同,分为:里程碑、甘特图、进度网络图三个层次。其中里程碑图,用于对客户或高级管理者汇报;甘特图用于管理项目,及和管理层沟通;进度网络图用于团队执行任务。

6.2 定义活动

定义活动,就是将工作包进一步分解,形成活动(Activity),得到活动清单。使用的工具还是“分解”,以及滚动式规划,即:迭代式的规划技术,详细规划近期要完成的工作,同时在较高层级上粗略规划远期工作。

6.3 排列活动顺序

形成活动清单之后,需要对活动进行排序,以便制定进度计划。重点包括:PDM(紧前关系绘图法)、四种逻辑关系(FS, SS, FF, SF)、四种依赖关系(内部、外部、强制、选择),以及提前滞后量等顺序相关的知识点。依照这些知识点,得到活动的进度网络图。

6.4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分解得到活动清单之后,对每个活动进行历时估算,估算每个活动的持续时间。考试重点是这些估算方法:类比、参数、三点估算法,以及储备分析。其中:

1、类比估算:
使用相似活动或项目的历史数据,来估算当前活动或项目的持续时间或成本。(粗略的估算方法,估算成本较低、耗时较少,准确性也较低)

2、参数估算:
基于历史数据和项目参数,使用某种算法来计算成本或持续时间。(准确性取决于参数模型的成熟度和基础数据的可靠性)

3、三点估算:
考虑估算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可以提高持续时间估算的准确性(三角分布:估算=(乐观+悲观+可能)/3;贝塔分布:估算=(乐观+4可能+悲观)/6)

4、自下而上估算:
从下到上逐层汇总 WBS组成部分的估算而得到项目估算

5、储备分析:
针对已识别的风险,规划应急储备;对未知的风险,规划管理储备。

6.5 制定进度计划

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制约因素,创建进度模型,从而落实项目执行和监控。就是根据前面的活动顺序、活动持续时间,形成进度基准的过程。

考试的重点在于规划进度的工具:进度网络分析(包括:关键路径法、资源优化、建模技术等),其中:关键路径法、资源平衡与资源平滑、进度压缩等工具,将在下一文章中专门讲解。

总之,进度基准的形成过程:6.2 定义活动,形成《活动清单》;6.3 排列活动顺序,形成进度网络图;6.4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得到《持续时间估算》。最后6.5 规划进度管理,形成进度计划,批准后得到《进度基准》

资源平衡:为了在资源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取得平衡,根据资源制约因素对开始日期和完成日期进行调整的一种技术。

资源平滑:对进度模型中的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使项目资源需求不超过预定的资源限制的一种技术。

解析:
1、资源平衡
主要解决资源分配过度的问题。比如做好了进度计划,但是安排人的时候发现,12月8日的三项工作ABC(各需8小时)目前都只能由Susan来完成,这样她一天就需要工作24小时,显然不合理。就需要资源平衡,要么把BC工作延续到明天后天(这样关键路径可能增长),或者安排其他人今天来完成BC工作

2、资源平滑
主要解决资源使用总量超出规定的问题。比如:公司只有100技术员,但是同时开展着5个项目,公司规定每个项目每天用人不能超过10。如果我们的项目排好进度计划,安排人手时发现,某天分配了12个人,超出了公司规定,这时候就需要把多出来的两个人往后安排,我们肯定会首选非关键路径的任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