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的项目管理问题
PMBOK提供的是一套项目管理的“良好实践”,然而PMP考试,都是各种不正常的情况。另外在P25的总表中,规划过程组共计24个过程,执行过程组10个。但是考试的时候,执行过程组考题占31%,规划其次占24%。
如同我们所有的学习,首先学的都是一个标准的体系、模型,比如:下棋的定式、武术的套路等等。但是真正的棋局或者比武,没有固定的打法,真实的世界,各种情况,纷繁复杂。
那么为什么还要首先学习规范的框架呢?是为了“知常达变”,“以常衡变”。只有了然了规范、标准的状态,才能以此为对照,认知和处理各种异常。
比如:人的正常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这是标准,知道了舌质舌苔的原理之后,就可以据此分析和推理各种异常情况。如果舌苔偏黄、偏干,舌质偏红,在外感中就是热邪;如果舌苔厚并且含水丰富就是湿,等等。
那么,规范的项目管理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项目的目标必须明确,满足SMART的原则。因为明确的目标是后续规划、执行以及收尾的基础,目标不明确就会出现各种分歧,造成执行困难,甚至失败。
其次,各个相关方对项目目标要有共识。共同的目标是项目启动的基础,毕竟各个相关方的期望是不同甚至有矛盾的,因此项目经理需要花大量时间在各个相关方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以期在开始之前达成共识。
第三,开始执行项目前,需要相对完备的计划。包括来自PMO的管理规定,以及本项目的三大基准、质量标准、资源配备、沟通、采购等等方方面面的计划,以及风险应对措施。完备的计划,才能在后续执行中做到“胸有成竹”。
第四,计划要得到相关方的认可和批准。项目管理本身就是统筹,计划的批准是关键一环,避免执行中或者成果完成后,相关方反对等情况。
第五,执行项目过程中,要记录各种文件、日志。一方面是为了管理项目,收集数据、分析信息、综合报告,用于与各个相关方进行沟通汇报,另一方面,整理经验教训,积累组织过程资产,提升未来的管理。
第六,处理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变更。“计划赶不上变化”,“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绩效与计划不一致、成果出现缺陷、文件计划需要修订时,执行变更处理;在出现各种状况时,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都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第七,在项目过程中,要保证质量。依照规划时制定的质量指标,在工作中进行审计,以确保过程合规;对成果进行质量检查,达成客户期望,避免外部失败。
第八,项目中的各种异常要加以应对。识别项目中各种可能的风险,经过分析后制定出各种应对措施,在执行中不断监督并积极应对。
如上,是一个标准的项目管理过程。帮助我们在实际项目中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规划阶段,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做详细的计划,那么就要清楚,执行时会有大量的修改。
同时,标准的过程,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毕竟现实情况千奇百怪,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标准模型的基础上,“见路不走”,实事求是地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