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的起源及相关知识
首先项目管理起源于军事领域,这门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闻名世界的曼哈顿计划。如此大规模的系统工程是史无前例的,如何能够更快更节省地完成这个项目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任务。这个项目就运用了项目管理的思想。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平衡,平衡的三个核心要素是范围、时间和成本。这三个要素组成了项目三角形,从而确定了项目管理的一个稳定结构。
包括企业、家庭在内的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可分为两大类:展望明天与立足今天。这两类活动其实就是项目和运营。项目是创新性、一次性的工作,而运营是重复性、持续性的工作。这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两者都不能偏废。项目可以解决今天运营的问题,从而使得运营效益更上一层楼;而运营又可以投资明天项目的创新,使得组织和个人更具有前瞻性。
项目是由各种有利益关系的人组成,因此平衡各方的利益才能做好项目。与项目有利益相关性的任何群体就是干系人。干系人管理有三个步骤:识别干系人、赢得干系人、让干系人参与,从而逐步让有利益关系的人成为项目的贡献主体,而且起到积极的、支持的贡献。越多的人支持项目,项目开展地就会越顺利。而识别干系人的有效工具就是干系人权力/利益矩阵,这个工具可以将干系人进行分类,从而将资源和精力进行聚焦。
理解了人的利益和诉求,接下来我们就要明确需求。需求来自于干系人,最根本的其实还是利益。需求管理是一件挺复杂的事情,但还是有方法的。需求管理其实就是两个方面:需求从哪里来,需求到哪里去。需求的来源可以通过需求启发来解决,简单来说就是问问题,例如客户想做什么、需要达成目的、一个需求的用户角色定义是什么、基于什么样的用户场景、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等等问题,通过问问题可以区分用户的表面需求,从而不断深入到用户的本质需求。另外解决需求到哪里去,可以通过需求的模型,例如卡诺模型就把需求分成基本需求、期望需求和兴奋需求三类,这样就可以明确需求实现的优先级了。
需求明确了,我们就可以开展项目活动。项目活动的第一步就要明确项目范围,通过WBS(工作分解结构)就可以把复杂的项目不断分解为简单的工作包,WBS的三个原则:可交付成果导向原则、100%原则和管控适用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项目进行细化分解。
有了分解后的活动,项目活动的第二步是规划项目进度。规划进度的逻辑并不复杂,首先是确定活动的前后关系,这样就可以画出进度路径图,接下来可以估算活动的时长。这里有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关键路径:耗时最长的路径。理解关键路径对于优化进度是重要的,因为关键路径决定了项目的总工时。
范围、时间明确后,按照项目三角形,第三步就是要管理成本了。通过挣值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管理成本,也可以管理进度。确切来讲,是管理两者的偏差。这个看似复杂的方法其实超简单,就是通过三个核心变量PV(计划价值)、EV(挣得价值)和AC(实际成本)来实现的。三个变量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成本偏差和进度偏差,从而一方面可以量化偏差,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情况预测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偏。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