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为什么你越工作越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 日期:2020-5-6 ]

恒佳PMP培训中心

1、火箭上的座位

2001年,小布什总统上台,共和党重新执政组阁,克林顿政府雇员成为各大知名公司抢人的对象,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也向财政部一位叫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年轻女性发出了邀请。

此时的谷歌只是一家创业不到三年的小公司,空有一个增长迅速的搜索引擎业务而不知道怎么赚钱,而且桑德伯格也完全没有硅谷的工作经验,所以她有些犹豫。
为了说服她,埃里克·施密特说了一句后来非常有名的话:“如果有人给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个位置,那么,别管位置好坏,先上去再说。”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噢,要进入一家“飞速成长的公司”。但这并不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你的。
埃里克·施密特所谓的“火箭”并不是指谷歌,而是2001年的硅谷和搜索引擎业务,“别管位置好坏”这一句,才是指谷歌。桑德伯格在克林顿政府的工作经历让她比一般人更坚定看好硅谷的前景,只是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谷歌这样的初创公司。

一个人要做职业发展规划,首先要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可很多人在这第一关就卡住了,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怎么办?

埃里克·施密特这句的真正思想在于,当你失去职业方向的时候,你既不应该停下来等待自己忽然开悟,方向自动出现,也不能认为先找个有钱的职位,再慢慢寻找方向,你必须在所有可能的选项中,选择最有可能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对于现在而言最好的机会。

而未来最有可能正确的方向,并不会很精确,所以我称之为“模糊的正确”。

假如你置身浓雾中的丛林,只依稀通过太阳辨别方向,你发现此刻正确的方向上泥泞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么。

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不一定会做对,所以是“模糊的”,但你总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确”。

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条大路,选择这条道路,短期内,你会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确的”,但你并不知道这条路将把你带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确的模糊”。

道理很容易接受,但现实却很遗憾,大部分人都会放弃“模糊的正确”去选择后者——也就是身边能看得清却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常常失去大方向。

2、桑德伯格职业生涯的暗线

一个人的职业方向要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是内在三因素,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生价值”;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包括行业发展前景、职业的薪资待遇,等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前面的例子中,为什么埃里克·施密特的建议直接从第二个层面找大方向,而不考虑“内在三要素”——后者通常是HR们更喜欢的方向。

让我们看一看桑德伯格此前的职业经历。

谢丽尔·桑德伯格,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在她进入谷歌之前的十年里,先后在世界银行(两年)、麦肯锡咨询(两年)和美国财政部(四年)工作,在进麦肯锡之前还读完了哈佛MBA学位(两年)。

仔细分析她职业生涯的前十年,职业方向上似乎没有明确的主线,有国际组织、商业机构、政府机构;个人发展上似乎也缺乏目标,其中六年(世界银行和财政部)都是为自己导师做助理。

从个人性格和兴趣上,似乎也不太符合,桑德伯格回忆自己刚刚到财政部上任时,有一次打电话跟美国海关总署署长沟通,说话的语气还带着之前在麦肯锡的“效率至上”的命令式语气,结果被对方狠狠地怼了回去。

是不是她的前十年职业生涯跟后者不是一个方向?并非如此。
仔细分析这些职业经历与后来的Google、Facebook的,这些组织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强调使命感,希望影响整个世界;
第二,跟随一个牛人,或者跟一群牛人做同事
其中唯一不符合的麦肯锡,恰恰是她觉得最格格不入的一段职业经历。
对照影响职业发展的内在三要素“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生价值”,你就明白了,上面的两个特点属于我们较少考虑的“人生价值”这个层面。可能是桑德伯格的家庭环境、也可能是她在哈佛的教育经历,让她很容易把职业目标聚集到“人生价值”这个非常抽象的东西上。

3、选择的容错率

有时我跟一些自称“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 的人聊,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方向,而是方向太多,短期的、长期的、多金的、喜欢的……,不是没有选择,只是害怕选择错误,最后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

选择“模糊的正确”,确实有可能在达到“正确”之前,陷入沼泽。很多人干脆放弃了“模糊的正确”,选择“拥有此刻,活在当下”。

可事实上,“模糊的正确”并不仅仅是大方向正确,更是指一个“容错率”高的方向。

“容错率”是游戏中常出现的词,指你出错后不容易被干掉。现实中的一个例子是二维码,我们常常刚扫了一半,系统就识别出来了,因为二维码有容错率的要求,只要几个关键部位没有遮挡,就有可能被扫出来。

我们平时总想着怎么才能不犯错,但“容错率”这种决策思想认为,如果犯错难以避免,不如想一想,怎么降低犯错的后果。
所谓职业方向上的“容错率高”,包括两个层面:
1、这是一个即使犯错也能成功的选择——位置不好,毕竟在火箭上;
2、即使现在的选择不那么好时,也会为你下一个选择打好基础——上了火箭的就那几个人,下一次再换也容易。
施密特的“火箭理论”一语成谶,桑德伯格在任谷歌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副总裁6年之后,被扎克伯格邀请加入后起之秀的Facebook,是扎克伯格之后的“二号人物”,成为硅谷职位最高的女性,成功实现“火箭换座”。

“职业选择三要素”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它们都拥有较高的“容错率”。

三要素中,“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都很稳定、不易变化,基于这两者的任务,行动成本更低,更容易产生正向反馈和能力的自我复制,即使失败也不容易自我否定(这里要分清真正的兴趣和一时头脑发热)。
那为什么“人生价值”拥有更高的“容错率”呢?因为它在远处,足够高,足够大,就像是印在天上的二维码,浓雾中仍然能扫得出来。

很多人觉得“价值观”这种东西太空洞,不适合作为个人目标。恰恰相反,我觉得,一个好的人生目标,至少有一部分应该是非常“价值观”的。

在浓雾中,如果你以一颗参天大树为目标,一旦过去了,你还得寻找下一个,而这两个目标很可能是冲突的,让你绕了一圈又走上回头路。

唯有以太阳为目标,你才能永远朝着一个方向走下去。

大部分工作经验不多的新人很难明确地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而有一些经验的人,职业生涯最大的障碍不是慢,而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所以,迷茫时刻,这三者中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大目标,只要它足够清晰,不跟其他两个发生直接的冲突。

理解了这一点,我就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埃里克·施密特建议她从第二个层面找大方向”?
因为此时的桑德伯格已经完全清楚自己内心的“使命召唤”了,她只是需要一个很懂行的人帮她确定一些行业方向。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
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