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好项目?
需求收集是项目经理首先要做的,也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项目团队将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面对需求收集问题。
常有人用“有效地进行需求收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样自嘲的、毫无信心的说法来解释需求收集工作的困境。这是一句外交辞令,更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它反映了尽管有关需求管理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人在实践中仍然不知道怎样有效收集需求这个现实。
一、自我欣赏的是艺术,他人接受的才是商品
我在课堂上多次做过一个案例讨论,这个案例的背景是:我出差很长时间后回到家里,一进家门,太太就上来跟我说:“你终于回来了,但家里有3个工作需要完成:擦窗户、切菜、拖地!”
这3个工作放在一起就是一个项目。需要说明的是,这3个工作每个工作对应着一个工具,也就是:擦窗户只有一块抹布,切菜只有一把菜刀,拖地只有一个拖把。而且,使用这个工具保质保量完成对应工作都分别需要30分钟。
那么,满足以下6个条件,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多长时间?哪个答案更好呢?
1)每个工具只能干对应的工作。不提前说明,有人会拿着抹布擦地去了,很容易搞出这种“发明”来!
2)不可以破坏工具。不制止的话,有人会把抹布一撕两半。
3)工作的质和量都不可以降低。
4)家里只有我和太太两个人参与工作。不可以引入第三人,引入第三人算是外包。
5)我和太太二人的工作能力相同。也就是,我们两人都具备完成这3个工作的能力,且没有能力上的差距。
6)工作可以拆分互换。比如,我先擦窗户10分钟,10分钟后我去拖地;而太太前面30分钟都在切菜,然后再花20分钟把我剩余的擦窗户工作完成。
到底多长时间完成呢?参考选项包括4个:30分钟、45分钟、60分钟、90分钟。现在,给你5分钟时间,你自己也测试一下。在没有给出答案之前,请不要阅读下面的内容。
……
我在各地讲学的过程中,这个案例讨论过不下百次,几乎每次结果都是45分钟!偶尔也会出现60分钟的情况。
请注意,我问的是“需要多长时间?哪个答案更好?”。事实上,回答45分钟的人,他们追求的不是“好”,而是“快”。有人会辩解说:“我认为好就是快!”甚至还有人强词夺理:“赶紧做完了就可以出去看电影啊!”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一方面,我给大家出题,你不问我什么算是“好”,你知道我的需求是什么?你有没有考虑我和太太两个当事人的感受?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以己度人(专业术语叫“投射效应”),你拿着自己的标准往我身上套,你能提供什么,就给我什么,而不是我想要什么,你给我什么。
很多人常说“我以为”,就是典型表现。为什么很多产品设计出来没有市场呢?就是因为这些设计者总是“我以为”,他们以为自己喜欢的产品客户也喜欢!
另一方面,很多人一旦给出一个答案,下面的一切工作就是,努力维护自己的答案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试想,别人不接受,客户就不会为你的产品买单,你的工作就无法实现商业价值。维护这个答案有什么意义呢?项目只有别人接受、愿意为其买单才能实现商业价值。
实际上,自我欣赏的叫艺术,他人接受的才是商品。请注意,项目是以业务为导向的,业务导向的本质就是项目要实现其商业价值,项目过程是基于业务的面向人的过程!
二、投射效应提升了项目实施的难度
心理学家向80名大学生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是指以己度人,并强加于他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投射效应是一种心理定式的表现,它以评价人自己的心理特征作为认知他人的准备,也作为认知他人的标准。
其主要表现是,认为他人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
在日本,芭比娃娃代表着小女孩希望自己长大后的形象。芭比娃娃在日本刚推出时,在青少年眼中,胸部太大,腿也太长,蓝眼睛一点儿也不像日本少女,因此销售不佳。
公司修正了芭比娃娃的胸部和腿,也将眼睛改变成咖啡色。两年内,芭比娃娃卖出了近200万件。起初公司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公司假定了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具有相似性,在美国受欢迎的芭比娃娃在日本同样会受到欢迎,结果却没有如期所至。这是忽略投射效应的后果。
虽然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己度人,那么人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三、时刻记住项目是业务导向的
人们总是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他人身上。也正因为如此,客户提的多是自己期望解决的需求,而对于最基本的需求往往不说,因为他认为你就应该有。例如,做一款手机,对于手机打电话的功能,客户是不用说的;又如,对于智能面包机,做面包的功能也是不需要说的,他只会说如何智能。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项目经理务必详细调研用户的背景、项目的使用环境,深入了解其业务过程,得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投射效应加大了项目需求获取的难度,为项目实施制造了障碍,对项目经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每个相关方对项目的目标都不尽相同,项目经理要谨防投射效应的负面影响,不要以自己的认知和喜好定义项目的需求和目标。
缪骅是L公司负责自动包装检测系统的项目经理。在给一个客户的建议书中,他建议采用一个低成本技术方案,并从技术上论证了该方案完全可以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但客户的包装事业部经理柳玉振强烈要求采用更加复杂的技术方案,缪骅和他的团队与客户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柳玉振:“成本不是问题,关键是性能要好,要可靠。”
缪骅:“这个方案是不必要的,而且会带来潜在的技术风险。”
项目陷入了困境!我们姑且不讨论和客户“争论”是否有问题(我不认为不能“争论”),关键是客户为什么坚持更加复杂的系统呢?
一周后,市场部经理通知缪骅“必须使用客户建议的方案”。真实情况是,这位客户的经理不愿意在其公司内部尝试采用缪骅及其团队建议的方案,而他建议的是此前他们公司最先了解到的方案,公司上下的领导们都清楚。他担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因为他们公司引入了“问责制”。也就是说,他只是坚持一种对他自己最“安全”的做法。
国内的项目经理一般都有较好的技术背景,技术视角往往会成为某种局限,而且技术背景越深厚,越容易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强加给对方,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经验、能力较为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项目上的问题本身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项目经理一定不要试图仅从技术层面讨论问题。项目经理是业务层面的管理者,项目是基于业务导向的,技术仅仅是完成业务目标的手段。
PMP认证不分行业,适合任何领域行业的项目,是通用的项目管理理念。在自我提升、晋升、加薪方面都会对你有所帮助。PMP证书不受行业限制。不管是IT、建筑、制药、制造业,还是电信、金融、通信领域,PMP证书都受到广泛的高度认可。
PMP的报考所需条件如下:报名考生必须具备35小时以上项目管理PMBOK学习或培训经历,并出示相关证书复印件。
1.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的大学学历或以上者,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4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6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36个月。(在计算项目管理月份时,所要求的36个月是不重叠的、单独的。)
2.不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大学学历或以上者,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7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8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6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