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项目经理如何运用PMBOK这本书?

[ 日期:2022/5/19 ]

恒佳PMP培训中心

PMBOK是各个行业实践的萃取和提炼,博大精深,可谓知识的宝库。本文基于个人十几年深耕项目管理培训及企业内训经验,主要探讨PMBOK的落地与实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PMBOK的核心思想
二、 落地的障碍和阻力
三、 应用的情景示例(部分)
集大成者,就会高度的抽象和凝练!在最新的第七版中更是提出了项目管理的12条原则:
1、成为勤勉、尊重和关心他人的管家
2、营造协作的项目团队环
3、有效的干系人参与
4、聚焦于价值
5、识别、评估和响应系统交互
6、展现领导力行为
7、根据环境进行裁剪
8、将质量融入到过程和可交付物中
9、驾驭复杂性
10、优化风险应对
11、拥抱适应性和韧性
12、为实现预期的未来状态而驱动变革

在谈PMBOK的落地与实践之前,请学过或考过PMP认证的朋友想一想,你学到了什么?
1、第一责任人(或团队)
2、专业主义
3、集成(整合)

这3个要点是最先跑进我脑海的,可能是因为3个容易记住,多了记不住,这三点,也是我在实践中感悟最深的。

1、第一责任人(或团队)
对于组织而言,项目的成功体现在价值和收益上,如创造了可观的盈利,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发布了有影响力的产品,提升了运营的能力等。但幕后的负责人是谁?明确吗?

在很多组织中,项目经理的任命都不是正式的,并不能和项目本身的意义进行匹配。

在非项目导向型的组织中,这个问题就更加的严重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轮番上演。谁对项目负责?谁对项目成功负责?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仓促上马的项目比比皆是。

PMBOK多次强调项目经理的角色、地位和重要性,包括能力要求。在配套的项目经理能力发展框架PMCD(Project Manager Career Development)也详细的介绍过项目经理的能力和资格项。

2013-2014年我在武汉为某建筑工程公司提供项目管理咨询的时候,发现在工程行业一直在践行项目法人制,这从法律层面进一步强化了项目经理是项目的第一责任人,从而也解决项目所有权和意愿的问题。

新进的敏捷思想也充分融入到了PMBOK当中,越来越多的项目是自组织团队,所以更要确立第一责任人或团队。

2、专业主义
凭感觉,靠经验,这个问题,那个挑战,成功就只能是偶然。

PMBOK是方法,是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可行方法。在PMBOK第六版中从第四章到第十三章,浓墨重彩的阐述了项目的十大知识领域:分别解决了做什么事(需求与范围),花多长时间(进度),多大的代价(成本),满足什么要求和标准(质量),为实现上述目标消耗的内外部资源(资源管理),以及资源的补充和优化(采购管理),实现项目目标过程中利益各方的管理(相关方管理)与沟通协作(沟通管理),并在整个过程做好风险管控(风险管理)和各要素的集成(整合管理)。

解决了管理≠解决了项目管理的问题。

科学方法,加以剪裁,并有效的运用,其中裁剪就是一个很大的迷惑,也是我们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和障碍之一。

3、集成(整合)
PMBOK有一个重要的章节讲解“Integrate Management”,译成中文“集成和整合管理”,最近2-3年的实践,我发现经常谈及的“多、快、好、省“干项目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犹如杂技演员一样,要平衡4个球(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
以火神山医院建设项目为例,工期、质量、范围都超预期,此刻成本管理就不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对象,必须做出牺牲和妥协。
所以我们要反思,在集成的时候,我们到底要集成什么?PMBOK试图去做了抽象的解读,但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整合了什么呢?这就变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或者说也是各位在实践中应该去探索的部分。

以上,是我关于PMBOK的核心思想的解读和思考。
既然PMBOK把意愿、能力及创造性运用等问题都做了一个说明,那么我们要想想什么是我们落地实践的障碍和阻力?

1、 意愿不足
圣人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知道并不等于做到,何况知与行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鸿沟。所以学习完PMBOK,考取PMP认证,肯定不等于掌握了项目管理的方法,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
个人以为拥有了PMP就能够管好项目,自我的美化,过去的成功进一步的玄幻了走捷径的经验。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还不如不知道也有很多人期待考完了PMP马上就能见效,急于求成的想得到成功。

“没有用”,我的解读是“没有去用”,从理论到行为的改变,并产生积极的反馈,这是一个刻意练习的过程。

好比减肥锻炼身体一样,跑了两次步,没有什么变化,就做了最容易的选项:放弃。还时不时听到网络上负面的报道,跑步锻炼容易猝死,就加剧了放弃。

作为个体而言,这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变革和蜕变的过程,既然是蜕变,为何要变?升职加薪,卿为稻粮谋;沽名钓誉,证多不压身;未雨绸缪,八班武艺求;迷茫困顿,握紧救命索,无论何种都不为过。

学会了五大过程组,做事更富有逻辑;掌握上百种工具,每一个技法,都可以让我们在职场当中游刃有余。

如果所在组织对PMP有硬性规定,或者在竞聘、上岗能优先考虑,亦或是PMP持证者有更多的职业选择,都是在积极引导大家去学PMBOK,考取PMP。

拿证≠拥有项目管理能力。很多人在考取PMP之后,PMBOK随即束之高阁,并没有主动去想如何落地实践。

再者说,PMI(项目管理协会)也只认可PMP证书的3年有效期,在有效期内需要持续的实践和教育活动,才能够保证PMP的持续性。

解决问题,管理好项目,才是竞争力,通过成功项目,激发实践意愿。

PMPer≠Project Manger(PMP持证者不等于项目经理)

2、能力不足
制约运用落地的能力表现在裁剪,以及PMBOK的综合运用的能力。
这里我先做一个小调查,常见并且重要的项目管理工具,暂列9条:
1)项目章程(立项报告);
2)需求跟踪矩阵;
3)WBS(工作分解结构);
4)甘特图(网络图)进度计划;
5)关键路径(CPM);
6)绩效报告(项目的周月报);
7)挣值分析;
8)风险登记册;
9)项目总结报告;

超过一半吗 ?用的少的原因,即是PMBOK的问题,也不是PMBOK的问题。

首先要明白PMBOK的定位,它是一个高度的抽象和提炼,并且更强调原则和一般做法,同时还要兼容各个行业,所以他只能抽象。

受制于篇幅,在PMBOK的原著中,关于以上的工具,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的说明和示例,给运用实践带来了挑战。

总之,我们还是低估小觑了PMBOK,以为只是一本书。

PMBOK就像饮料的浓缩液,它需要结合不同的环境、企业和项目特点下去勾兑,才能变成饮料,即PMBOK所说的“需要进一步的裁剪”,PMBOK在开篇的时候,就谈及要对五大过程(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以及十大知识领域,交叉构成的49个子过程中,以及涉及到的工具方法进行裁剪,如何裁剪,谁来裁剪,裁剪的依据并没有在书中说明,也给准备着手PMBOK实践个人和组织带来了第一步的挑战。

在裁剪之前,笔者提出了三要素评估:评估所在的组织、项目、项目经理个人的自身能力,从而有效支持裁剪实践。

a)评估组织是识别组织过程资产和内外部环境,这是项目经理的能力要求项,在企业咨询的时候,常常咨询几个问题:

1)企业的主要的竞争对手;
2)-关键的产品和服务的有竞争力的要素;
3)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和特点;
4)资源获取的程序和流程;
5)企业的基础设施的现状和能力;
6)企业的主要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7)行业的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等;

如果每个维度是5分的评价,能否及格?
b)评估项目的时候,我们对待这个项目究竟采取重权管理还是常规例行工作式的对待呢,也取决项目的复杂程度,可以尝试从以下5个维度评估:
1)项目周期
2)项目的实施成本
3)参与的人数
4)技术难度或创新要求
5)外部供应商参与数量

在我主导的《2020年疫情下中国项目管理者从业现状调查报告》中,也对这5个维度给出了中位数的报道,也欢迎大家去对照阅读。
c)能力的评估

评估自己成为合格的项目经理的额差距在哪里,什么方面是自己项目成功的掣肘,那项能力是刚刚习得,那项需要刻意练习,那项已经成为肌肉记忆。从而对项目的裁剪、以及在项目管控的时候的投入精力的分配作出评估。结合PMI的人才三角,以及PMCD(项目经理能力发展框架),笔者也开发了一个简易的快速评估项目经理的任职资格模型,给自己做一个快速的能力诊断。

从自我/直属上级/PMO(项目管理办公室)的不同的维度进行综合的能力评价。做好组织环境/项目/负责人的匹配是裁剪的第一步,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方向。

在具体运用PMBOK的工具的时候,真实的世界并不是一个个的过程进行切分的,虽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每个步骤都有很多的ITTO(输入、工具和技术、输出),但是在很多现实场景下,都是综合能力的展现,需要做一个工具层面的系统整合,包括在输入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运用的问题。

常常以这样的场景出现,诸如:获取发起人的支持,组织团队小组开发WBS,和利益相关方沟通需求并落实,组织内部的资源冲突的协调,客户方提出了设计变更,有效的组织团队的项目例会,阶段工作完成后的团队绩效考核,开展一次团建活动的组织,处理两名团队成员的矛盾和冲突……我们的挑战常常是这样的场景下显现的,如何综合的运用PMBOK列出的众多的工具呢?

后续的部分,会通过几个场景描述工具的落地实践。

PMBOK≠Project Management(项目管理)

3、 环境和运用机会

这个挑战在近年来得到了些许改善,早些年PMP认证的人群少,很多组织PMP的数量可能在个位数,尝试在组织内推广并使用PMBOK的时候,会遭到很多的不理解,浪潮热讽也不在少数。

很有点古人的痛苦:众人皆醉我独醒。

特别是新的工作方法,在组织内是个体的行为,大家要特别关注:

1)不要炫技:
“我这是按照人家美国PMP的最佳实践,XX曼哈顿,500强都这么干,你怎么就不行呢”,如果这样针尖对麦芒,制造了矛盾不太可取,你可以在组织内不同的小场景下去运用一些新的工具方法,制造积极的正面成效后,再系统的提出理论和工具说明,当然你有足够的话语权,能够在运用之前,先给大家培训并统一认知。

2)蔚然成风的环境
如果你想工作的更加顺畅,团队在一个频道上进行沟通和协作,就需要加速这样的变革,当30%的人对PMBOK或者项目管理方法认可的时候,变革就成功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IMO(伊莫)猴子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日本Koshima岛上,科学家们提供猴子許多甜地瓜,全部放在沙土上 ,猴子喜欢生地瓜的甜味,但讨厌泥土,其中有一只妙龄的女猴子IMO,因为地瓜滚到海里后,捞起吃更加的可口,后面就自己解决了泥土的问题。

她把这个秘密告诉她的妈妈,其他玩伴也学到了这个新方法,并告诉各自的爸爸妈妈,这种新的革新和学习,科学家都看到眼里,事情过去了5年,小猴子们都学会清洗地瓜上的泥土,吃起来更加美味可口了。但只有部分模仿子女的大猴子学会这种新的方法,其他的大猴子们一直吃着有泥土的地瓜。

在第六年的秋天,惊人的事情发生了,大量的猴子在食用清洗后的地瓜,假设99只,然后某个清晨,当第100只猴子也学会清洗沾着泥土的地瓜后,傍晚,几乎所有的猴子都学会清洗地瓜。

这100支猴子(大约占岛上的30%的数量)所增加的能力,竟然创造了意识形态的突破。由此可知个人的改变会引起磁场的改变,引发更多的共鸣,整体也随之部分改变。

这就是变革的临界点。当某一行为被许多个体认可并效仿,这种行为将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在被不断地强化,以致群体思维的突破。第一只洗地瓜的猴子,科学家给她起了一个名字,IMO,也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愚公精神,不断带动别人看到新的可能性的人。不要期待系统自动自发的更新和改善,前期需要呵护,施肥,等到变革和群体意识形成了,才能算真正的成功。

做一个IMO这样的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

最后,我想列举几个运用的情景,分享一下PMBOK落地实践的做法。
1)获取发起人的支持
2)和利益相关方沟通需求并落实
3)组织团队小组开发WBS
4)组织内部的资源冲突的协调
5)客户方提出了设计变更
6)有效的组织团队的项目例会
7)阶段工作完成后的团队绩效考核
8)开展一次团建活动的组织
9)处理两名团队成员的矛盾和冲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