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领域”图是PMP学习脉落
PMP项目管理认证考试备考心得
恒佳70期-马罡
近5,6年来,在我们单位参加的竞标活动中,越来越多的甲方开始要求我们参与项目建设的团队成员中必须拥有一定比例的PMP证书。这使得获得PMP证书变成很自然和必须的事情了。我们单位几乎每期都会有3到6名同事参与恒佳培训、参加PMP考试,且通过率很高。通过考试的同事的口碑和单位与恒佳结成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得恒佳培训很自然成为我的首选。
报名参加培训的时间已经是2014年3月中旬了,正好赶上恒佳70期开班,考虑到不想把战线拉得太长,也就决定参加最近的6月份的考试。拿到近六百页的沉甸甸的PMBOK宝典时,心里不禁有些打鼓。再看看课程表,一共8个整天课时,前6天是许江林老师的课程讲授,后2天是康路晨老师的考前培训。一共8天课,要讲授近600页的知识内容,时间够吗?(事后看来,教课时间是充裕的)
实事求是的讲,一开始上课,总觉得学习时间不够,暗示自己要早入手,循序渐进、系统的进行学习。而实际上从5月底才开始着急发力,虽然最终通过了考试,但通过的也比较幸运。这也算是反面的教训了。现在回头想想,固然有工作上忙碌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自身。时间是挤出来的,在这2、3个月的时间里,懒惰真是要不得的。而从经济价值来说,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呀,可不是大风刮来的,同时也花费了时间成本和其他成本,不重视它不是个聪明的主意。对于一般项目管理经验较少或相关知识储备不多的人来说,不要被有些网上吹嘘, 没有看书就能顺利通过考试的信息误导而造成遗憾。我还是觉得态度决定一切,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对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是个不断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PMP学习也是如此。许江林老师有句话讲的好,生活无处不项目。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字。明理而行事,才知何可为何不能为,遇事应如何为,这也算是知行合一的浅显诠释吧。那么针对PMP学习,我们应该从哪着手呢,我个人理解是,在把 PMBOK®指南前三章看完后,不要着急开始看后面的具体章节,而应尽最大程度将书本中P63中的“项目管理过程组与知识领域”图背诵下来。纲举目张,有这张图在胸,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就会有较好的层次感和逻辑性,不至于杂乱无章了。当然,在刚一开始背诵此图时,可能也比较枯燥乏味,一定要理解的去背,这样会记忆深刻,同时也容易和后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了。
从图表上来看,如果把“项目管理过程组与知识领域”图看做PMBOK的骨架,那么从第4~13章的十大知识领域的“**管理概述”图就是各个器官,而在其下的各过程的“数据流向图”就是血管。从“项目管理过程组与知识领域”到“数据流向图”正是一个渐进明细的过程。从图表下手,将各个知识点融入其中,就会将PMBOK的整个知识架构在脑海中具体化、形象化。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建议围绕老师授课进度制定学习计划。通常许江林老师一天的课会讲2、3章,大约会有60、70页的内容。而且一般都是周末两天连续上课,可以想象课堂强度还是比较大的。不做课前预习不太容易跟上老师的节奏。不做预习,听课的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在一开始的课前预习,并不需要死扣知识点,但要将抓住关键点。很多同学平时可能比较忙,但建议尽量保证不缺课,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安排多听一下。我第一次上课,因为出差,落下一天的课程,当跟着下一期的参加补课时,效果很好,能抓住平时上课没有关注的细节,完全没有听新课时那种脑子不够用的感觉。所以建议因故缺课的同学及时把缺的课补上。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把许老师的讲课比作穿针引线,是帮你将知识点串起来,那么康路晨老师的课可以比作画龙点睛了。尤其在临近考试的最后冲刺阶段,课堂对个人知识的提升还是明显的。两次模考,几天串讲,几乎会把整本书的内容全部覆盖,很容易暴露自己知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成绩的提升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当然,尊重权威,但别迷信权威,切勿把宝压在最后冲刺时老师给总结的考试题上,还是要注重自己知识的积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最好(把PMP考试说的有点严肃沉重了,呵呵)
最后说下平时的练习和最后的模考练习,个人认为还是应该认真对待的。我认为作用有三:其一、找出个人的知识漏洞,有针对性的加强学习。其二、适应题型以及出题人思路,培养题感。其三、模考可以让你培养时间意识,有针对性训练提升做题效率。
考虑到每个人学习方式不同,只说了一些心得,并未说太多学习方法。最后祝愿同学们顺利通过考试,把握好生活中的每个项目,活出精彩人生。(恒佳201406期学员 马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