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项目管理的方法在生活中的活学活用

[ 日期:2019-2-11 ]

恒佳PMP培训中心

运用到生活中去还是工作中去呢?
项目管理是基于被接受的管理原则的一套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或方法用于计划、评估、控制工作活动,以按时、按预算、依据规范达到理想的最终效果。
管理的S四个步骤分别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行动)不断循环。
同样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确定一个目标,这是管理的目的,所谓不打无准备的战,做好事前策划,行成整个大局意识,宏观地对时间、成本、质量、范围、风险调控。事情执行过程中,对质量、工期进行控制,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对材料、预算的控制等等。事后进行盘查,实施、跟踪与控制项目,包括实施项目,跟踪项目,控制项目。
至于再细去讲得话,又会扯到在事前、过程、事后中遇到的困难,需要协同合作的过程等等.
总之,将思想运用到生活中不能生搬硬套,更注重的是实事求是,随机应变。

谈这个话题,用添人口的例子是最合适了。对于带孩子和做月子,很少有人是按照某本书上的内容来“执行”的吧?有时候,书和书还有不同的描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很少能听到说完全按书本的内容来。就拿项目管理为例子,当下项目管理有关的培训内容很多,有中国高校的MPM、有PMI的PMP、有IPMP的C-PMBOK、有澳大利亚的国际项目管理等等,我就不一一列举。当然,项目管理国际化的趋势和中国的项目管理环境的发展呼唤着这样一种学习、推广项目管理知识的活动。然而,我也不乏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的疑惑:这些证书的含金量,或拿了这些证书就代表自己的项目管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为什么项目管理知识给带给我们的功效并不象培训前的期望那样?

通过家里添人口的项目,我有一些浅显的体会,试图从某个角度对上述的现象做一个分析或解释。正如我前面已经提到的,在生孩子的项目中,我们作为项目的发起人和项目经理,新生儿父母也阅读了大量的与该项目有关的书籍,从怀孕到生产,从孩子如何起名字到如何抚养。然而书上的东西阅读后感觉是理解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书本的东西和实际操作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孩子喂奶,奶粉供应商在说明书上明确1个月以内,5公斤以下的新生儿,每天4-6次,每次60毫升(一勺奶粉);书上说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每天7-8次,每次60毫升。在实际中,我们家孩子很能吃,开始的时候是按奶粉上的说明,后来发现不够(孩子吃不饱,会哭闹,而且晚上不容易睡着),无论是按奶粉厂家的说明书要求,还是按育儿书中的描述,都不能满足小家伙的需求。接近满月的时候,小家伙一次已经能吃120毫升。书上没有告诉我小家伙每次喝奶的时间是多长,没有告诉我在冬天和夏天是否有区别(天气冷,小家伙喝奶时间长,奶瓶中的奶就会变凉),没有告诉我可能会有的孩子吃的多有的孩子吃的少。

在反复的折腾中,项目发起人通过时时的记录每天喂奶的信息,最后积累和摸索了小家伙的实际需求(什么时候需要喝,喝多少)相应调整了喂奶习惯,而且还要根据小家伙的作息时间,调整喂奶的时间和量。比如,尽量调整在小家伙白天精神,晚上睡觉,减少大人们夜间起床喂奶的次数。这样的方法也被用在换尿布的工作中。

也许你会问,那这与上面的问题“为什么学习的项目管理知识给带给我们的功效并不象培训前的期望那样?”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项目的背景和环境3、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深度。 

首先从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角度做看看如何回答上述的问题。在“生孩子项目”中,大家其实应该看到了经验管理的身影和重要性。无论给孩子喂奶和换尿布,还是分包商带孩子和照顾月子里面的项目发起人,再或是找月嫂等,其实都是经验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是建立在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上的。经验就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基础或平台,或换一个描述,经验的积累就仿佛是一个若大的数据库。在概率论中,我们学过样本S的知识,样本取的足够的大,由此而计算出的概率就应该更精确,更能反应出实际情况。历史上很多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就是在通过不断的上万次的重复性试验中找到某些规律,借助理论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演绎。而作为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起点是项目管理由经验式的项目管理阶段步入科学化的项目管理。经验式的项目管理有一些特点:项目的成功依赖项目管理者个体的经验和处理问题的艺术;项目的成功(项目管理者和项目的组织)是一次性的,无法重复和没有有普遍适用的效果。

这些特点在实际的工作中,特别是一些承接和执行大型复杂项目的组织中,体现在如下情况中:项目的运做方式会由于项目经理的更换而更换;企业中每个项目的管理思路和方式不同;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可借鉴内容很少;职业经理人的模式无法在项目管理中得到应用。根据不同的组织特点,上述的情况可能在程度上有差异。在经验式的管理下,项目也能做好,这就带有很大的迷惑性。于是越希望把项目做好,就越希望找到一位“合格”的项目经理,当“合格”的项目经理未能把项目按管理层的期望来执行的时候,选择的方式自然是更换一个项目经理,“调整思路”,习惯称有经验的项目经理;当“合格的有经验”的项目经理把项目做完了,取得了项目的所谓成功,又巩固了“经验式管理的模式”。就好象很渴,手头只有一杯盐水,没有办法只能喝盐水来暂时缓解渴的感觉,喝后就越渴,越渴就越喝……。

我在读MPM的期间,感觉到同学们都希望老师上课能分析案例,在参加项目管理的沙龙活动时,也感到参加活动希望的是:嘉宾更多的是谈一些案例。包括我,在某个时间之前,更多的也是去买一些案例的书或在听讲座时希望是谈一些案例。大家仔细想想,项目的特点是一次性、临时性、渐近性,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区别很大,从项目执行的环境(比如2007年和2008年,股市、油价、CPI等对海外项目的影响),到项目合同内容(比如合同的承接方式等),到项目的干系人(比如业主),到项目团队(比如国际团队)…等等,这一切都决定了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项目,项目的总结或项目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有唯一性,不可简单的被复制。刻舟求剑的故事虽然可笑,可是生活中,工作中很多的事情都可以发现“刻舟求剑”的身影。如果能够通过众多的现象,通过不同项目或看似相同的项目中的不同处总结归纳的话,案例的效果是达到了。可这样的归纳和总结却要依靠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和工具,这就需要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和项目管理实践的一个柔和过程,如何建立起连接的“桥”就是一个活学活用的瓶颈。

所以,理论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众多的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现象其实是可以通过理论工具或某些方法总结和归纳的,这样的总结和归纳需要在新的项目和工作中得到借鉴,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把标准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的事情规范化,在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标准来管理新项目,周而复始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也是来自于经验,但是又高于经验的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作为项目管理的个体、也涉及到了项目所在组织的项目管理成熟度和执行能力。

总的说来,无庸质疑,经验很重要(然而经验的积累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经历不等于经验,经验不等于能力,能力不等于成功),但对经验的应用把握不好,就会变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指项目管理专业人士(人事)资格认证。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举办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PMP)认证考试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是目前项目管理领域含金量最高的认证。获取PMP证书,不仅提升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水平,也直接体现项目经理的个人竞争力,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身份的象征。
国内自1999年开始推行PMP认证,由国际监考机构普尔文进行监考及考试组织!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
1. 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2. PMP认证已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认证标准,用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中文等九种语言进行认证考试;
3. 到目前为止,全球有80多万名PMP,中国大陆地区获得“PMP”头衔的已有18万多人,并逐年增长;
4. 各国纷纷效仿美国的项目管理认证制度,推动了世界项目管理的发展。
要想获得PMP专业认证,考生须达到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规定,对项目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相应的工作经验和要求;另一方面,获得PMP证书的专业人员应继续从事项目工作,以不断适应项目管理发展的要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