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中的负能量,项目经理怎么对付“拖延症”员工
(一)项目经理怎么和自己的员工说话
话,人人会说。
但是想要说有艺术、有水平,
那就需要一定的本事了。
做为一个主要靠脸,
哦不,靠头脑吃饭的职业,
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是项目经理展现才华,
迈向成功的最大助力。
那些口才出众的项目经理,
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技巧向听众展现语言的艺术和魅力,
以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效果呢。
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语言技巧,
希望能对各位项目经理有所帮助。
01
高大上的专业名词,提升逼格
试想一下,当你说去了某国际知名连锁饭店吃了份“湿式烘焙无酵粉包特选嫩滑后脊肉佐慢发酵谷物汁”时,谁能想到你只是去楼下沙县小吃点了份蒸饺配醋。
专业名词的堆砌,总是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特别是当这些名词中的字各个你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就让人有点云里雾里时,尤为让能人“不明觉厉”。
再比如,虽然只是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不锈钢材料,但是通过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的演讲,让大家都知道了它还有个奥氏体304的名字,同时也让大家记住了小米手机,以及它的外壳是用奥氏体304不锈钢造的。
专业名词的使用,不仅能有效帮助项目经理提升产品格调,也能加深听众对产品的印象。项目经理在介绍推广产品时可以适当使用。
02
合理的数字运用,加强说服力
数字,是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运用数字可以让项目经理的话语更具有说服力。
在2018年的苹果新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发布会上就展现了对数字运用的高超技巧。
比如,在介绍摄像头时,苹果公司采用的说法是“1200万像素广角+1200万像素长焦,前置700万像素”。看上去数字很美,都是几百上千万的。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一代的摄像头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成果,所提升的性能也有限。但“巨大”数字的运用还是能带给人一种很牛逼的感觉。
而在介绍处理器时,苹果公司的项目经理则使用了“A12处理器使得CPU和GPU性能较A11提升最高达50%,功耗降低最高达50%”这样的语句。其实此次性能的提升对于消费者使用体验的影响微乎其微。比如打开图片的速度,假如原先需要使用0.5秒,而提升之后可能只需要0.25秒,但普通人在感官感受上根本难以品味其中的差别。把提升的性能采用百分比来表示,放大数据的表达,就一下子让处理器的提升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因此想要在介绍项目时扬长避短并加强说服力,合理的数字应用是项目经理最佳的手段之一。
03
巧妙的词语组合,引导听众的关注点
中文实在是博大精深,同样的词语,经过不同的组合,往往能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其中,最为国人所熟知的例子当属于曾国藩打败仗后,给皇帝写奏折时,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的典故了。
虽然字面表达意思一样,都是表示战败多次;但前者突出了“败”字,表现了将领无能,累死三军;而后者则突出了“战”字,凸显了将领的勇猛无畏。
项目管理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当项目经理需要汇报工作时,是该“屡战屡败”还是“屡败屡战”,自然不言而喻。
01
情怀的触动,引起听众的共鸣
如何让听众感同身受,一直以来是每个项目经理在讲解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有些擅长演讲的项目经理会通过触动听众内心深处的美好回忆,来引起大家共鸣,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情怀。
情怀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有可能是某张照片,可能是某部电影,也可能是某首歌曲等等,但不管情怀是何种形式,当它被触动时总能击中某些人内心柔软的部分,甚至让人失去理智。
比如,某锤子手机在同期产品中其实并不十分出彩,但其项目负责人在发布会通过宣传“工匠精神”等情怀,最后也能获得不少拥趸的支持,取得了还算满意的成绩。
情怀,是项目经理迅速让听众放下心理戒备从而认同自己的不二法门。
语言,是项目经理最廉价也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学会说话、说好话、说别人爱听的好话不仅能帮助项目经理管理好项目,更能让项目经理的工作显得更有价值和魅力。
最后强调下,我们不是会忽悠的项目经理,我们只是美好语言的搬运工。
(二)项目经理,你该如何管理有“拖延症”的员工?
在现实工作中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
管理者将一个任务布置给员工时,就确定了完成任务的最晚时限。
然而,一开始,很多员工都不将任务放在心上,总是将工作一拖再拖,等到时限将近,才发现工作只完成了一点点。
于是就只能焦急地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
而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工作质量不尽如人意,甚至连是否能够如期完成任务都成了问题。
“拖延症”已经成为了一个困扰很多管理者和员工的头痛问题,而作为一个管理者,帮助员工克服“拖延症”的毛病,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已经成为了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忙人,FACEBOOK的年轻CEO马克·扎克伯格都会给自己定下一个挑战目标,且每年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靠的就是他对时间管理的独特方法。
2012年—每天写代码
2013年—每天跟除Facebook员工之外的不同的人见面
2014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年—每两周读一本新书
2016年—造一个像钢铁侠那样的智能管家
2017年—走遍美国每一个州,并与那里的人交流
有时候,“拖延症”并不是不追求效率,只是没有找到对的方法。
先完成棘手的工作
很多人在潜意识里的一种通病就是“贪图眼下的安逸”,不喜欢“先苦后甜”。正因为贪图眼下安逸的心理,让很多人错过了经过辛苦努力之后才能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会逃避那些棘手的繁重工作,慢慢地就养成了“拖延症”。
因此,管理者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在每天的工作中,先将棘手的难以完成的任务让员工集中精力一起完成,之后再让大家做一些轻松、容易的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防止员工的“拖延症”形成。
不要苛求完美主义
有些员工之所以拖拖拉拉、工作效率低,就是有完美主义的潜意识,总是觉得资料还不完备、时机还不成熟,再等等才能进入工作流程。
管理者应该让这样的员工认识到,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流程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不要自视太高,也不要自卑,工作既不用苛求完美,也不能疏忽大意。
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
很多人之所以拖沓,是因为工作项目太庞大或者工作目标太笼统、抽象,无从下手。在这种感觉下,很多人就会放任自流,将工作一天天地拖延下去。
这时候,管理者可以要求员工将大项目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做出具体的工作计划,按照计划去完成一个个小目标。
在小目标实现过程中,管理者还可以适时给予员工一些奖励,以激励对方不断向大目标迈进,这样一来工作拖延的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尽量消除干扰因素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刀,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垃圾”信息。我们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职员工作效率低、工作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我们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索信息之后,还是未能如愿找到想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养成了有些员工情愿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甚至有时候只是盯着网页发呆而已,也不愿集中注意力尽快投入到工作中去。
针对这些情况,员工应该给自己既定一个时间,同时切换相近关键词查找,尽量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搜索没有结果的信息上。
紧迫感有助于执行
通常说来,当人们对一件事情失去信心的时候,对于这件事情的紧迫感也会随之减退。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已经学不会改进,离绝望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对于刚刚接手管理层的管理者来讲,让员工重拾紧迫感就成了一件难事。那要解决这个难题,并得到自己预期的效果,管理者们应该怎么做呢?
来做个快速测试:如果一名团队成员将项目推迟到最终期限之后,你会:
a)认为他有太多事情要做,因此减轻他的工作量,使他可以集中更多精力做好手头的任务;
b) 设定新的最终期限,但不减少他的任务数量?
大多数善良的管理者都会选择a),但其实b)才是更好的答案。
该项目负责人,匹兹堡大学约瑟夫•卡茨商学院教授安德鲁•T•史蒂芬表示:“人们错过最终期限时,通常会感到惭愧。他们非常愧疚,甚至会有些难堪。”
这些情绪“会让人变得消极。一旦有人在某项任务上产生了负面情绪,完成任务就会变得更难”。
史蒂芬说道,相反,如果错过最终期限的人除了未按时完成的项目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工作,“他们便不会变得如此消极。
他们会为未按时完成任务寻找借口:‘我还有另外10件事要做呢。’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更容易完成任务。”
该项研究对一款生产效率应用的586808个数据点进行了分析,连续两周对250人进行了现场研究,并进行了两次可控实验室实验,因此,可谓非常全面,并且产生了许多其他方面的见解。
首先,一个人不得不完成的绝对任务数量,并没有他或她是否觉得自己非常忙碌那么重要。因此,史蒂芬表示,为了减少员工拖延的可能性,管理者可能需要在不实际增加工作量的前提下,增强员工的“忙碌感”。
他说道:“一种方法是将一个项目分成多个组成部分,分别设定单独的最终期限,使员工感觉他们有10件工作要做,而不是一件。而且,许多人自己也会这么做,因为这会使一个任务看起来更易于管理。”
史蒂芬非常谨慎地指出,这项研究对“忙碌”的定义不同于多任务处理,后者通常会降低工作效率。
他说道:“我们也不建议给一个人安排过多的工作量,因为在这种情况,员工会惊慌失措,结果反而无法正常工作。但也要克服减轻员工工作量的诱惑,尤其是对于拖延症患者。因为这样做毫无帮助。”
每一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团队文化和独特的管理风格,项目经理要制定适合自己团队的改革方案,培养员工紧迫感,才能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