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项目经理怎样与技术牛人,如何解化冲突和平相处
(一)初任项目经理如何面对与技术牛人的冲突
4年前,陆朔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一家提供无线通信系统测试解决方案的IT企业。除市场外,从售前技术支持、研发、测试到系统交付,陆朔基本都做过。不久前,陆朔被领导任命为交付二部的项目经理,负责某专网市场客户的项目管理工作。尽管对项目的完整过程熟悉,但带团队还是头一次。
项目组的技术牛人(我称其为牛仔)孙斐,是六年前公司从竞争对手处挖来的。在众人以为孙斐将被任命为新项目经理时,公司出人预料地提拔了陆朔。
陆朔本以为有牛人存在会让自己的项目好做些,可自己被这位大拿搞得郁闷至极。陆朔一直想和孙斐搞好关系,就试着请孙斐吃饭,被不冷不热地找个理由拒绝了。“软的不行,那就公事公办吧!本就是同事关系,我也犯不上巴结你!” 陆朔想。
接下来一段时间,项目在看似风平浪静下运行。
可是,一个技术问题引发了陆朔和孙斐的争执,谁也不能说服谁。陆朔很生气,感觉孙斐倚老卖老。两周后,孙斐提出了辞职,据称是找到了更好的工作。项目到了关键阶段,孙斐果真离职,对项目的影响显而易见。麻烦的是,这么多年来公司也没有培养出孙斐的替代人选。
刚从技术走向技术管理的人,常遇到陆朔、孙斐的局面。这需要从更多角度分析,正确看待,理性面对。
一.高级管理层的安排,更多基于公司整体利益而非单个项目
6年前,公司从竞争对手将孙斐高薪挖过来算是挖墙脚行为。必须说的是,这往往也是公司不重用孙斐重要原因——你对原公司不忠又会对现公司怎样?也基于此,我对职场上的各位严正建议:跳槽须谨慎!
孙斐作为技术专家,高层希望他能带出一个团队,使工作具有可复制性(或说可控性、可替代性)。靠牛人完成工作往往有较大风险,因为人是容易出问题的。但是,孙斐长时间占据技术大拿地位,也客观上影响了其他技术人员的成长。孙斐的牛人行为,当然不是管理层愿意看到的,这也往往是牛人得不到公司重用的原因。
研究生毕业后陆朔就加入了公司,各岗位的历练使其熟悉公司业务与程序,这是成为合格项目经理的良好条件。
可见,站在公司角度,这种人事安排既合理又长远可行。做得好,可以获得以下收获:
1.给有培养前途的新人一个提升和锻炼的机会。
2.暗示牛人,公司需要有更大格局,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帮助的人。
3.人尽其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合适位置,适合做专家的发挥其技术专长、适合整合的让其做管理。
二.准备转型的技术专家谨防格局狭隘的影响
作为技术专家,孙斐来公司6年有余,一直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而未被提拔,倍感怀才不遇,这是技术牛仔们常面对的困境!
基于此,牛仔们常误认为自己的技术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工作做成了“秘籍”(离了自己不行)。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将核心技术传授给同事,防止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一方面随时准备走人,表现出对公司的不忠诚。更不成熟的表现是,他们常借项目遇到的麻烦,凸显自己的重要性,也顺便发泄对公司的不满情绪。
转型期的技术专家需要从着眼于技术转向着眼于组织的商业价值、整体利益。孙斐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技术转型的关键时期,狭隘的格局已经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前途。此种心态、思维和格局下,即使已经找好下家也很难获得在新公司的好职位,更谈不上成为组织的核心。
三.没有技术优势的新任项目经理如何面对与牛人的冲突
作为没有技术优势的新任项目经理,陆朔对公司业务、项目工作较为熟悉,算是具备了转型项目管理工作的条件。众所周知,从技术走向管理,本就存在诸多障碍。技术牛人孙斐的存在,加大了组织、协调、管理的难度。
既如此,陆朔应在技术上充分授权给孙斐,抱着向前辈学习的态度给足面子。不该与孙斐就技术问题争吵。
事已至此,我的建议如下:
1.主动弥补与牛人的裂痕,就自己的冲动道歉。
2. 强调依存关系:“我和项目需要你”。
3.承诺往前看、旧事不提:“从今往后”。
4.试着,从职业前景和公司层面与牛人沟通。
5.寻找后备人选,制定备用方案,做好牛人离职的准备(我不主张如此)。
(二)遇到这样的项目成员,我该怎么办?
【案例正文】
我进公司一年多,期间参加了两个项目的实施,一个月前,被任命为某个项目的项目经理,负责此项目的实施。项目组中有一名项目成员老王,进公司已经2年多,技术比较强,而且我承认确实也比我强,在公司属于资深人员。
项目目前进入概要设计阶段,项目组成员频繁的举行会议进行讨论,老王却对此很不配合:
(1)会议已经讨论完4个议题的时候,老王才到场,而且这种迟到的情况出现不是一次了;
(2)在会议上老王针对方案很少表态,基本上是一言不发:
(3)上午的会议中,我将设计方案在会议上做了介绍,并征求项目成员的意见,结果老王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与PM完全不一致;
这我该咋办?
分析:看法如下:1. 牛逼的技术人员都是有些个性的,这里需要充分尊重他,让他觉得在这个团队中的重要地位,不要害怕你的PM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只要你让他真正融入团队了,你的PM功能才算是发挥了。2. 如果他的技术实力确实很强,那么他的方案应该是具有可取之处。3.需要跟他沟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为什么不配合工作,方式方法你懂得,不要搞得像领导谈话一样,这样就没意思了。
分析: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第一,做技术方案或者是WBS的时候,项目经理本来就应该与技术大拿一起完成。在这个案例中,老王技术最好,就应是负责技术方案的不二人选,项目经理主要去做沟通工作。小李撇开老王独自做了技术方案,老王当然不愿意配合啦。第二,加强与老王的沟通。项目经理主要的工作就是沟通,如果连自己团队最重要的技术大拿都沟通不好,那他的工作很难说是出色的,当然就很难成功。这个时候,小李应找到老王的业余爱好,约他去喝茶、吃饭,或者去酒吧等,在放松、和谐的氛围中摆摆龙门阵,这样的沟通往往容易取得效果。第三,挖掘老王的需求。老王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干系人,他的需求对项目的完成也很重要。小李应好好分析,老王之所以不配合,是因为职位原因,还是待遇,或者纯粹是赌气?找到病根,然后对症下药,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比如,假如老王是因为职位原因不配合,那小李可以很明确地告诉老王,如果项目失败了,老王这个技术大拿也难逃其咎,谁的职位也不可能往上升;如果项目成功了,老王功不可没,他将向老板直接汇报老王的功劳,帮老王实现目标。这样一来,就让老王的需求和项目的需求往一个方向走了,矛盾自然就解决了。第四,小李还需找一个恰当的场合,向老王谈清楚一个问题:项目经理本来就不是各方面都必须强于别人的人,其80的工作是沟通,包括对上沟通、平级沟通、对下沟通;项目经理是一项专业工作,不是凭某一方面技术做的工作,不是技术好就应该做项目经理。如果项目组某位成员在某个方面超过项目经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项目经理也很需要这些“牛人”的帮助。因此,我的建议是,小李应加强与老王的沟通,挖掘出老王的需求,帮他实现目标,同时实现项目的目标,大家和谐相处,共同干好工作。
分析:1.有技术的人都比较有个性,尊重这样的人,让他为你所用,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更高;2.多和他沟通,说明利害,项目的成功需要大家的智慧;3.团队的建设需要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作则对各方都有利,如果不合作,只有让他另谋高就,不能因为团队中的某个人,而影响整个团队。
分析:1、资深员工首先要尊重,在会议如何召开,方案怎么定之前多征求他的意见,加强与他沟通,说明他老员工在团队的重要性,多给他戴高帽子,投其所好,让他下不来,自然会全力配合。2、若第1条解决不了,那么就尽量收集一些他不守制度、不配合项目工作的证据,向上反馈。
分析:此种技术牛人,需要先私下判断其对你的真实态度,不服还是不屑亦或者不愿意合作,轻松的氛围下判断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做决定,如果私下的场合都不理不视,这种人还是早点撤出项目组,否则其情绪一旦扩散,会对整个团队带来伤害。
分析:首先判断该成员是否是项目必须人员,如果不是申请更换合适的人员.其次,如果该成员是不可或缺的,那就必须对该成员加深了解,根据他的个性寻找合适的激励措施,动之以情,从情感上打动他,从而使其主动配合。最后,如果该成员如果持才傲物,劝说无效的状态下,向上级申请权限,对其负责部分下达责任制,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以权力来制约他 。
分析:我觉得对这种人明显是对你的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不信任,而且总觉得他比你要厉害的多。对这种人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让他看到你有比他厉害的方面,另一方面你要认真观察他的工作方式,对他的方案要仔细分析,任何方案都有他的合理性,你可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并虚心和他沟通,总有一天会认可你
分析:原因很简单,新来的没干多长时间就上去了,各方面能力都没有我强,你凭什么就当上项目经理了。所以在工作上处处为难你。解决办法很简单,与他沟通,再沟通,一定要深入,一定要指出他的问题,一定要对他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这样的沟通才会有效果,如果这样都不成,只能将其换到其它实施组,如果不成就干掉。
(三)老司机十年肺腑之言,说说技术总监的三板斧
作为一个老技术人,今天不聊技术,就聊点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事情:对技术管理岗位的认知,比如技术总监。
先贴一张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路线图,按照管理路线和技术路线区分。在国外管理路线和技术路线的职位会按照 IT Manager 和 TechLead 去区分。
但在国内其实是没有纯粹的管理路线,管理岗位中一定有具体技术工作的要求。今天我说说对“技术总监”岗位职能要求的理解。
我理解技术总监的权责范畴应该包括:
►技术性工作
►管理性工作,分为人员管理(即团队管理)和项目管理
在技术型工作中,我认为更多考验的是一个技术管理者的技术深度和广度,而管理性工作中,更多考验的是一个技术管理者对于复杂人和事的协调能力。
一、技术性工作
对于一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言,应该具备如下几种技术能力:
关键性技术能力
架构设计能力
工程管理能力
而一位技术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必须能在这三种技术能力之间游刃有余。
关键性技术能力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技术难点的攻克。我曾看到过朋友圈包括饿了么 CTO 张雪峰、钉钉 CTO 一粟等,在团队面前现场 Coding 演示某些难啃骨头的解决场景。
不要求技术管理者写代码,但是在某些风险性大的技术场景里,技术管理者必须能亲自上阵,以免团队成员解决不了“甩锅”的时候可以接得起来。
而且了解团队的代码情况,融入团队的代码编写,也方便对系统架构的掌控。另外,作为示范代码,能够让管理者在团队中更好的立威。
架构设计能力
我们在说到架构设计的时候,一般会提到“技术架构”和“业务架构”,脱离业务架构的技术架构一定不会成功。这就要求技术管理者对业务有良好的理解能力。
而且架构的设计不仅仅是指能画架构图,能写架构文档,能把热门技术堆砌到图纸上;一个没在工地上跑过的建筑设计师一定不会造出好的大楼。
反之,一个不做架构设计就想写出好系统的技术人员不是天才就是傻子。架构的设计要更好的考虑运行效率、业务的可拓展性 /伸缩性,特殊场景的分模块管理等。
如果做不到这些,系统将随业务的进展越来越冗余,最终将为如何“解耦”操碎心,“重构”往往就在这样的场景下被提出来,这是对系统和业务的具有伤害性的选择。
所以作为技术总监,必须要有大的视野去组织模块和架构,避免早期的设计缺陷造成痛苦不堪的晚期“重构”。
工程管理能力
很多人对“工程管理能力”感到陌生,如果我把这块分开说为“性能”、“运维”和“效率”大家就好理解了。我们更多的认为工程管理能力关系到稳定性和效率上。
小团队当中,工程管理能力往往价值体现不大,但当遇到一个大团队的时候,大团队的运转稳定性和效率就会成为突出问题。
这里面主要包括持续性优化的能力和工具化使用的能力,并且需要较多的靠近流程管理和业务理解,有比较多的细小和琐碎事情。
我见过很多技术管理者开发出身,但是晋升到管理者的岗位后,不得不去了解运维之类的事情。这些都属于工程管理能力的范畴。
二、管理性工作
团队管理,即人员管理
很多技术人员都很厌恶管理工作,让一个常年跟没有脾气和情绪的机器打交道的技术人员,去应付心思千万的人员管理,听上去确实很有挑战。
但你要知道,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最重要的是制定管理标准、贯彻执行和校验结果。
而这些也并非非要管理者亲力亲为,我们在组织的构建中强调的搭班子,就可以安排一些在这方面擅长的人以“副总监”甚至是“项目经理”“助理”的职位存在。
我觉得一个技术总监要分出 30% - 40% 的精力在团队的管理工作上,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绩效考核
关于技术人员的 KPI 一直是一个千古难题,并且热度不减。难就难在技术人员工作的质量难以量化,并且受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太多。
我认为给技术人员的绩效指标达到两个目的即可,一个是量化可量化的东西,一个是鼓励他的积极性。
所谓量化可量化的东西,通常我们会认为是指在时间进度上量化或者 Bug 数量、项目数量等。
但也可以将能保证“质量”的因素模块化,分模块量化,当然这个要求比较高。
因为所谓保证质量的模块,是需要技术总监确定至少是建议性,而不是丢给技术人员自行设置,比如设置必须要完成的单元测试指标、质量监控指标等。
很多人会问需不需要在技术人员的考核指标中设置业务指标,我认为在业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是有一定有可行性的。
业务指标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大团队的目标,知道在业务环节中技术价值的体现,更好的发挥主动能动性。
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招募
我认为组织结构设计更好的关乎团队的效率和能力发挥,包括岗位的增删减,扁平化结构还是梯度化结构,什么样的人安插在什么样的岗位上,这也是管理者应该懂得一门大课程。
而招聘上,我只想说,对于技术总监而言抓重点岗位,普通岗位的招聘可以由经理去进行,但不要小觑招聘,寻找团队平均能力以上的人是一个团队走的远的基础。
阶梯人员的培养
我比较在乎这点,就像我并不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顺其自然,我认为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是受到重要的人和事的影响的。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要尽可能的去创造可持续成长的环境,包括如下三点:
Code Review ,我认为有必要性。
技术团队内部技术方案的评审,最好的学习往往源于把手里的工作做好。
外部的学习和讲座,最怕坐井观天,最后被时代抛弃,不要抱着工作不放,要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和你的位置。
跨部门的沟通协调
对于技术总监而言,除了处理部门内的事情,部门外的事情也需要一定的协调沟通。
但是我并不建议多花时间在外部的会议和沟通上,更多的沟通是跟随项目走,由项目负责人去跟进和反馈即可。
你只需要协调那些别人要不来的资源,当然你能要的来,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你在公司的威信,你曾给过别人的帮助。
项目管理,即对事的管理
很多公司会设立有项目经理的角色,这块就不怎么需要技术总监来操心;但反过来讲,每一位技术人员也都身兼项目经理的角色,而技术总监一定是最大的项目负责人。
有关项目的事情会比较琐碎,但完全可以按照项目负责人分配下去,技术总监需要的是指定负责人、过问项目计划和进度,另外就是在项目推进遇到阻力的时候,去解决问题。
主要包括这两方面:
项目进度:项目评审,确定项目计划;检查进度,进度延迟预警;项目验收和总结。
资源协调:人员协调,包括项目组人员以及编外人员的支持;IT 设施协调,包括硬件、软件系统等,公司内资源还有公司外资源。
写在最后
有一种说法,领导就是要拿别人拿不到的资源,做别人做不了的决定,承担别人承担不了的责任。
但是,我想说技术管理者难度更胜一层,技术管理者要先有专业性,再来领导力,需要像医者一样的仁心仁术,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工厂管理。
我也不认同很多人认为的随着时间的增长,技术人终将成为技术管理者,否则何来的“中年危机”,不是时间的累积就能得到质的变化。
我身边也有很多技术管理者经常感叹:“感觉自己做到技术总监就到头了,未来乏力。”
只想说,从技术能力的成长,到复杂事物管理能力的成长,再到视野和决策能力的成长,这才是一个技术人员,从程序员到中层管理者(技术总监)再到高层管理者( CTO )的能力成长过程。
如果你觉得乏力,或许应该多出来看看,毕竟有些东西是靠钻研出来的,有些东西是靠多行路、多交流得出来的,比如情商和视野,见闻的东西多了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