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与项目管理,刘备、关羽、孔明的项目管理做的都不错
(一)《三国演义》与“项目管理”,向刘备是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
第一遍读《三国演义》,觉得刘备除了哭啥用没有;读第二遍,觉得刘备有点能耐,走到哪人家都把他当回事;读第三遍,觉得刘备不简单,能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笼络一批人才,而且是想要的人,都能纳入麾下;读第四遍,深究其一言一行,才醍醐灌顶般地发现,刘皇叔实在是不输于曹操的绝世人杰。
一、学习刘皇叔异于常人的坚韧
2004年,中国创业公司的平均存活时间是3.7年,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下降为2.9年。在中国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业不到10%。有人说:“‘创业’看起来很漂亮,做起来很残酷。创业的成功是极其偶然的,失败却是必然的”。就算是马云、史玉柱、雷军这些极少数功成名就的商业巨贾,也无一不经历过创业失败的惨淡和悲凉。抛开机遇、运气、我爸是李刚等等因素不谈,很多时候,“再坚持一下”往往是成功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刘备堪称典范。
“刘皇叔自领益州牧”,刘备才算是过上了安稳日子。在这之前,编个草鞋碰上征兵,打个黄巾被夺了功劳,当个县令被督邮欺负,好不容易在徐州混了两天一把手,就被吕布连地盘带老婆统统抢走,投奔表哥刘表差点被蔡瑁砍了脑袋,被曹操拿刀追着屁股满世界跑,从孙权那里借个荆州还把二弟关羽搭了进去,最TM受打击的是,独生子居然还是个二傻子。
这TM就好比张三开始卖光盘,做了两天发现互联网上从盗版系统到日本爱情动作片什么都能下,生意没法做;为活命搞了个产品区域代理,做出的销售业绩却被一级总代全部抢走;入赘富婆豪门,想着富婆一挂可以继承产业,结果却被扫地出门,连同偷情的小丫鬟都没来得及带出来;孑然一身投奔混的不错的远房亲戚,做了点成绩却处处被排挤;亲戚公司出了问题,自己却被推到前线顶包,律师函、征税函、法院传唤、黑社会追杀一拨接一拨;好不容易拉到风投,搞了条流水线准备单干,却操作不当被机器碾断了条胳膊;辛辛苦苦抠抠缩缩,儿子养大后居然操蛋的发现是隔壁老王的。
任选上述三条放到常人身上,有多少人能够抗下来?刘备不仅抗住了所有失败,而且抗了几十年。兜兜转转,从起兵北平到最终定居成都,走遍的全国11个省市。人人都把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当做励志经典,但如果和刘备比起来,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人生失意、坚持不了的时候,不防想想1800多年前的刘备。即使只能学到他十分之一的坚持与执着,何事不能成?
二、学习刘皇叔巧夺天工的自我包装
《三国演义》中对重要人物的描述往往褒奖为主,夸奖不过瘾的还要加上几句诗。比如“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羽扇纶巾,有若神仙临凡”等等,而刘备的描述却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估计罗贯中同志也实在无法想象怎么夸奖一个“手比脚长,耳垂耷拉到肩膀,油头粉面,比例严重失调”的类人猿到底能有多好看,所以 “形容甚伟”、“威风凌凌”等等都与刘备无关。
虽说以貌取人不对,但在那个时代,“容止”是能否当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好像一直到明朝,长的好不好看都是当官的重要标准之一。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当时为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上狠下苦工——“皇家血统”。刘备很聪明,找了了基本上无法考证的祖宗:东山靖王刘胜。说其无法考证,是因为刘胜一辈子没干别的事,天天只忙着OOXX,一共生了120多个儿子(这TM在全世界应该都名列前茅)。刘备称是他的玄孙(第五代),按照刘胜强大的性功能遗传基因+皇家地位,可以简单做个算术:
平均1个后代生5个儿子,第五代:120*5*5*5*5*5=37.5万
在战火不断的古代,这能考证就真见了鬼。而刘备就聪明地钻了这个空子,既然无法考证,也没有人敢随便怀疑其皇家血统,这就是一张绝妙的护身符。而且一下把自己的地位提升到了“汉室正统”上。在这一方面刘备明显要比诸葛亮高招。诸葛亮给自己的包装最终无非是位极人臣,而刘备的自我包装则直接指向了皇帝宝座。同时,刘备还清醒地认识到皇帝的最关键的一个品质:“德”。所以,终其一生都在“仁义”方面下足了功夫。
乱世开始,就能够如此清晰地进行定位、宣传和包装。难怪走到哪都有一帮子人誓死追随。反观现在,在选择创业项目时,我们能否像刘备一样精准地给项目进行定位、包装和宣传?创业为什么无法进行?项目肯定是关键。项目不好其他白搭,项目好不会包装宣传也是白搭。就像现在的汽车行业,新款车型对标失误就直接注定了这款车型的失败。在这方面刘备是精英。
三、学习刘备的团队管理
我们可以试想一个场景:“一帮兄弟一穷二白,本着兄弟义气共同创业,推选你做老大。但人无完人,兄弟们各有各的毛病,甚至有的毛病还影响到了公司发展。作为老大的你怎么办?”
就事论事直接批评?
本来就没什么收益,伙在一起干事,还天天被你吊?老子不干了。生意没做成,本来的好兄弟还翻了脸。
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业务受影响,公司没发展。人人都有样学样,反正有问题大哥也不会说,最终公司倒闭。
那到底要如何处理?刘备在这方面体现出无以伦比的情商智慧,值得好好品味学习。
分寸妥当,方式妥当
在初期,就关羽、张飞两兄弟跟着。一到大事关头,三个人就团聚一起商量对策。刚开始看三国的时候,我每次都觉得刘备说话就像是在脱裤子放屁。就TM三个人,还要问一句“不知二位谁可担此任”。张飞性子急,每次都是一抱拳“大哥,某愿往!”然后刘备就开始墨迹“三弟你性子鲁莽,此番前去恐多生事端,此事交于云长必然可成。”你TM既然已经决定叫关羽去,还问个鸡毛?
随着经历的越多,才发现这真是绝妙的一招。一方面,巧妙地点出了张飞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提醒张飞,缺点不改,重要的业务就不给你做。照顾了面子又点出了不足,还讲明了厉害关系,实在高招!!
进退有度,处事圆滑
作为一把手,特别是在公司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员工的情况下,如果事事冲在最前面大呼小叫,看不惯的自己先骂上一顿。能够解决问题还好,如果无法解决矛盾必将直接积压在最高层。如果再派能力强的中层出面缓解,人心所向就会微妙地转移到出面调解的中层领导身上,间接地把有能力的干部逼到功高盖主的绝境。长此以往,你是裁员工还是裁中层?
刘备在这方面又帮我们做出了无数经典学习案例。通读三国,我们会发现冲在前面骂人最多的几乎都是张飞:三顾茅庐时破口大骂要烧房子,吕布投奔时呼左右直接拿下,得知庞统不做事时冲过去要直接砍人…………而紧接着的往往就是刘备的一句“三弟不可造次”,然后就是一副谦谦君子、仁义无双的长者风范,让人如沐春风。看似假仁假义,但不论古今中外,打造一把手的精神领袖地位都非常重要。看似严厉、喊打喊杀、处处法家思想的一把手,公司都不长。而真正的大企业、打集团,一把手在公司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再苦再难的活,一把手一声令下,都有无数人前赴后继。而这,就是在平日一点一滴的“唱红脸”过程中积累的“恩德”。黑脸?那是中层的事。看新闻只看过史玉柱天天发钱,马云天天加工资,从没看过他们骂人裁员。巨人集团、阿里巴巴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制度建设纪律建设肯定章法有度,辞退、扣绩效肯定不在话下。而为什么加薪的时候老板冲在最前面,开除员工的时候部门经理上,也是一个道理。
刘备是个传奇,从草根做到蜀汉昭烈皇帝,绝对不会是一个只会哭的脓包。学其处事、学其方法,值得深度挖掘,认真思考。
(二)学项目管理—看看关公项目经理的潜质
《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最近再读此书,从项目管理角度看关公,发现用项目经理的基本素质考证关公,其魅力无穷,也使许多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得到活学活用。本文主要分析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段,看看关公具备怎样的素质,值得学习。纯属文字游戏,欢迎批评指正。
一、 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背景
《三国演义》小说中从第24回——28回,用5回章节写了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具体如下:
刘备屯兵小沛,被曹操率军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特别是前期关羽:虎牢关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均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曹操厚待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上马金,下马银,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封为汉寿亭侯。关羽为报答曹操,斩颜良侏文丑,解白马之围。
就在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挂印封金、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演绎了“千里走单骑”的大戏。
辨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一般指徐庶,本文只是借用,特别说明。
二、 关公被历代尊崇的过程
请读者关注《三国演义》中,以旁白视角叙事时,通常称关羽为“云长”或“关公”,极少直呼其名,而整部《三国演义》中除了对皇帝称帝号外,亦只有关羽、刘备、诸葛亮有此待遇。读者若有兴趣,请做以下小游戏:小说中从何时称呼为“关公”?答案为(1)、“三英战吕布”后;(2)、“出五关斩六将”后;(3)、“华容道”后。你的选择呢?(后文有解释)。
关羽历来被各朝皇帝锁尊崇,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关羽缘何得到如此高规格的待遇,他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请看下文。
三、“项目经理”的潜质分析
按项目管理理论评价优秀项目经理,应该“德才兼备”,而优秀的项目经理必须有以下素质:
(1)、良好的道德素质;(2)、健康的身体素质;(3)、全面的理论知识素质;(4)、系统的思维能力;(5)、娴熟的管理能力;(6)、积极的创新能力;(7)、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关于关公的“才”,比如丰富的战斗经验、无人能挡武力指数、熟读春秋的基本素质等,即身体素质、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丰富经验等,本文不再多述,本文主要更多的从“德”的角度考证关公做为项目经理的潜质。
四、 关公潜质的分析
关公降曹后人们更多的关注“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出五关、斩六将”等辉煌战绩。其实关公“身在曹营”期间的所作所为对其信仰考验更甚,或者说对其“德”的考验更甚,曹操要“厚结其心”,而关公在期间的“过关”不亚于“出五关、斩六将”,“软考验”具有更大的杀伤力,具体如下:
1、第一关——请客吃饭
关羽降曹后,操马上设宴相待。回到许昌赏封后,小说原文:操次日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座;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关公都送与二嫂收贮。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
小说中曹操多次宴请关羽,很多故事的展开都从宴席上开始。本文不再一一列举。请读者细读
2、第二关——赠豪宅
小说中写道:既到许昌,操拨一府与关公居住。关公分一宅为两院,内门拨老军十人把守,关公自居外宅。
按现代的观点看,小别墅,两个院子,十个老军。
3、第三关——送钱
小说中多次描写曹操赠金银,常说的“上马金,下马银”,可谓厚矣。
4、第四关——色诱
羽刚到许昌,曹操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
5、第五关——送豪车
一日,曹操宴请关羽,发现马廋,赠送“赤兔马”,做为古代战将,赤兔马可谓现代版的“劳斯莱斯”,其实当时的条件说,好马比现代的“豪车”更重要,可以提高其战力力指数,小说中也有描写。
6、第六关——送奢侈品
曹操为留住关羽是心,多次送奢侈品,如锦袍、护囊等,完全是顶级版的香奈儿服饰、LV包包级别。
7、第七关——升官
关羽刚到许昌,汉献帝封为偏将军。关公斩颜良后,曹操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侯。
小结:
曹操主要通过这“七关”,处处设计、设陷阱来软化关公的意志力,当然还不包括比如“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设计暗害刘备绝其归路等其他考验,最终关公得知刘备的消息,采取“挂印封金”而去,曹操叹服不已。关公可谓“久经考验,对集团无限忠诚”啊。
用现代的观念看:现代的项目经理能够过得这“七关”的人绝对是优秀的项目经理!——不被对方拉拢腐蚀,并获得对手的高度叹服,能有几人?关公的道德高度确实让常人望尘莫及,试问:关公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是否理所当然!?
小说中为了表达对关公的敬意,罗先生已经做了设计,何时称呼“关公”,答案令人大吃一惊:几乎许多人都不相信。“关公”的称谓在第一回就出现,信否?
小说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主要是桃园结义,关羽出场后以“云长”称,共称6次后,第7次直接称谓“关公”。刘关张桃园结义后,投军剿灭黄巾军,刘焉接得青州太守龚景救援,令邹靖同玄德、关、张到青州救援,原文如下:玄德谓关、张曰:“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乃分关公引一千军伏山左,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
从此一直称谓“关公”或“云长”,而全书称“关羽”仅8处,相信否?——事实胜于雄辩。
项目经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选人用人是董事会考虑的项目成败的关键,项目经理的潜质又是成就项目关键之中的关键,细想关公后来的辉煌战绩,使其必然结果,当然随着其卓然超群能力的展现,也培养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为“走麦城”埋下伏笔——不管怎么讲,其前期的潜质确实是非常人所能望其背——可谓关公一出,谁与争锋!
(三)谈诸葛亮的项目团队管理,孔明也是优秀项目经理
深夜无眠,翻看第一篇《三国演义》与“项目管理”,题目是《桃园结义与原始团队的建立》,写于2008年10月。当时是做团队的第五个年头,有些想法,有些感触,也有些小的收获。细细翻看,还能感受到二十多岁时的意气风发,甚是感慨。
时间一晃,如白驹过隙,转眼8年已过,已然从出生年犊不怕虎的愣头青长成了中年大叔。2015年之初,突下决心,决定返校回炉重造。当时打算给自己,也给团队两年时间。一方面是自己准备复习,另一方面是打算将手头事物分配给团队中合适的兄弟。岂料蒙上天眷顾,一考即中。虽然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便逐步安排着事物的交接与过渡,但时间的仓促毅然导致交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9月1日将至,每天焦虑异常,胡想瞎想,却也有所感悟。感觉之前在团队中的作用像极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似乎每每能料敌致胜,殊不知“蜀中无大将”的状况慢慢形成。
几个月前听过一句非常好的话,“我们都说要懂道理,但是绝大部门情况下我们只停留在知道这个道理,却远远没有达到‘懂’的程度。‘知道’道理可以通过读书,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而‘懂’一靠悟,二靠亲身经历,别无他法”。细细想了想,发现的确如此,自己深入骨髓感同身受的道理寥寥无几,而这些寥寥无几的道理无一不陪伴着血泪的失败。这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感受到的。
刘备初期,一路兵败,却积累了蜀汉时期最为耀眼的良臣猛将;诸葛亮出山后,战战堪称经典,但到蜀汉后期却无大将可当先锋。何也?怪也?个人愚见,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以自己的要求作为人才选聘标准进行衡量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隆中之时还放言“对比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全本《三国演义》,除在碰到姜维时眼睛一亮外,连魏延这种将才也是说斩就斩。诸葛亮是大才,这点毫无疑问,但如果大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其他人才,自然天下难有入得了其法眼的人。
其二,事必躬亲,锦囊妙计安天下
初看《三国演义》之时,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事必躬亲,五丈原快死的时候,还连粮草核算、士兵奖惩都要一一过目;最佩服的是诸葛亮随身一掏,拿出几个锦囊,然后嘱咐“到XX时候,开XX锦囊,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而且每每料事如神,多智近妖。
现在想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团队领头人的问题。往往对团队感情越深越会如此。正因为对团队感情深入骨髓,才想事事做好,才会自己尽可能多地多做一些,才会一步步安排各种细节。而这,也势必导致团队成员的经历过少,无法得到应有锻炼。而在应该锻炼,能够承受失败的时候没有得到锻炼,没有经历失败,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而团队最终也将因为核心成员的无法接续,日益衰弱。
回到近期对团队的思考。
我对一个项目经理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包括: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基本的商务能力、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对目标的设定和分解能力、对时间进度的预估和把控能力、成本估算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团队管理和协作能力、对职业环境的基本敏感及认知能力。
当我遍观团队中核心的核心——那些一起熬夜打拼,真正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时,却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离我的标准有一定差距,甚至是某一素质的完全缺失。而另一方面,有个别当初不如他们的同学、同事,经过多年的社会打拼,得到了很好的成长,收获高薪高位,言语谈吐处处显露出职业和成熟。
为何如此?为何如此?深思无眠……
为营造积极高效的开发环境,将大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一己承担,导致团队兄弟缺少对人脉拓展的必要思考;
安排每一项工作的时间进度、人员、资金,导致团队兄弟缺少对资源整合,资源互换的思考;
营造和谐友爱的团队氛围,屏蔽一切外部的恶意中伤,导致团队兄弟缺乏对人心险恶,隔墙有耳的防范
……
似乎做了很多,但这些和诸葛亮的势必躬亲和预授锦囊何其相似,看似为团队全方位着想,但实际对团队成员的成长却弊大于利。大能如诸葛亮尚落得“廖化当先锋”之境,我又如何能做的更好?
很早的时候看《大道至简》,不明白为什么团队成员在加班熬夜的时候,项目经理应该积极地准备咖啡、可乐。这些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指挥式管理要向支持式管理进行转变。
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是指挥式管理的极端化体现,人他妈都不在现场了,还要管着战局、形式的每一个细节,所有人形同木偶,按部就班,看似结果成功,人却没有发挥出“人”的作用。
支持式管理:目标预计 + 计划管理 + 任务授权 + 资源支持。在充分授权后,由被授权人根据目标和总体计划进行全面的统筹安排。包括:资源、计划分解、人力、工作任务。而团队领导需要做的就是,多问几句:“有哪些存在困难?”,“哪些需要我帮忙处理?”,“有没有什么心里没底,没有把握的我们一起商量一下?”,“经费和时间是否够?”
时隔八年,再谈团队,反思过往,发现不足甚多。好在仍值壮年,虽不比年青可恣意犯错,但仍有时间不断改进。此文借卧龙之名思考团队管理,也为自己多年来不足做出检讨。祝团队,也祝自己能够走的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