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探讨:都是立项惹的祸?
案例探讨:都是立项惹的祸?
案例
A公司是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研发机构,市场部隶属于集团,与研发机构平行;研发部门领导提出一个项目需求,希望研发部门尽快完成验证,确认可行性。A公司立项流程是由市场部发起,研发部门确认可行性,并且有落地部门后才能正式立项。这个项目由于落地部门不明,尚未正式立项,故没有正式启动资金。由于考虑到项目风险和跨部门沟通的难度,研发部前期立了一个内部研究项目,只特批了很少的经费,也任命了项目经理。直至项目结束,落地部门仍未确定。如果你是项目经理,你该怎么做?
案例澄清
1、技术驱动型项目一般由研发部自提,先立前期研究,经费有限,人力资源稀缺,后面可行性分析的质量不一定有保证;
2、由于是技术驱动,技术突破本身需要成本;另由于初期没有确定生产方,方案设计的成本就不太可控;
3、研发部门领导认为有成果出来再和其他业务部门沟通,初期与其他业务端沟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拍板的集团高层领导处于微妙的观望状态;
4、研发部门领导初期接洽的业务部门没有后续生产的能力,有生产能力的部门没兴趣。
观点1:
高层的关注点,就是项目是否能够带来满意的利润收益。而研发部门成立的内部研究项目,确认可行性是没问题的,但是对利润,恐怕还是无法做到比较好的估算,也就缺少说服高层的最直接的动力。研发部虽然无法精确的测算利润收益,但是对方向性的判断可能会有优势(例如领先的技术对客户带来的便利性、新产品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优势劣势等),努力从这些方面说服高层来调动市场部参与进来,促成明确落地部门。
考虑到现实中制造端有他们的任务,但如果高层认可这个前端项目,可以把一些制造端的工作外包出去,个人建议重点还是论证这个项目的未来收益上。
观点2:
研发部领导自提项目,又想后续能够推进的话,就应该跟发起人沟通下是否继续投入批准预算,还是需要暂停、关闭、取消或是移交项目。
个人认为项目应该是收益或者利益驱动,没有这个技术和市场都驱动不起来,可以使用benefit metrix, benefit map, benefit register, ROI, NPV,风险登记册等工具来预测项目收益。
观点3:
既然这个项目是可研项目,那么项目产出的成果应该是可行性分析报告,这个报告应包含环境组织分析,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各种风险分析等等。从案例中看没有确定落地部门,是不是这个可行性研究不够充分呢?
对于落地部门,建议设想多个方案来进行分析,方案中将需要的资源,风险等都做适当阐述给到领导,由领导进行选择,进而最终拍板。
当然也有可能,这些选择领导都不选,也可以给领导一个思路或者方向,至少有讨论的话题和目标,这样感觉才会有结果的可能。
嘉宾总结
这个案例主要涉及项目立项、项目启动,也涉及机会研究、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审批。
首先,我们要关注项目铁三角——范围、质量、成本,在项目前期也很有用。比如这个案例,项目的目标是什么?WBS/OBS为基础时项目范围如何?质量决定项目结果如何?
其次,我们也要关注各种项目管理工具的综合应用,此如决策树、SWOT分析、项目干系人分析等。
从案例看,项目目标应该是让技术部门认为技术可为、效益可期的项目继续进行,但公司项目应由市场部门发起且需有落地部门。那么严格来讲,目前这最多只能算是研发部门内部项目,甚至连机会研究都算不上。要想上升为公司项目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包括:
1、关于项目正式立项:让市场部门立项还需要做些什么?市场部门项目立项的关注点是什么?现在部门内部项目的输出/交付能否满足?
2、关于落地部门澄清:落地部门需要进一步澄清,是必须生产、销售部门还是在前期也可以是研发部门。如果前期可以是研发部门,那么这个项目做为公司层面机会研究项目的可能性会大些。如果想再往前走,最好找生产或销售做落地部门。把可研和设计做细了,重点应该是:尽量让项目和公司战略一致,不一致宁肯不做;和公司战略一致的前提下,把重点放在技术先进和效益可期上。因为,公司预算就那么多,各部门项目竞争激烈是正常的。
最后,复盘一下这个案例:
1、确保项目目标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
项目立项一定要和公司战略合拍,对公司发展有利。否则,宁肯不做。不然,做的越多,损失越大(不能为上项目而上项目)。
2、有效管理干系人,助力项目立项:
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状况,通过决策树、SWOT分析等工具说明你项目的价值、风险及应对措施。一定要在市场部找到核心的能支持、会支持你的人,具体工具应用也需他们帮忙、给出意见或建议甚至直接由他们做,因为这方面他们是行家。另外,参与的过程也是承诺的过程,一旦市场部参与进来了,成事的机率也大了。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做项目干系人析,尽可能找全项目干系人,分清主次。一定找到能让你项目成功的人,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大多数,建立联合阵线。联合阵线越强越广,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实事求是,合理取舍:
有一点要注意,做项目一定要实事求是,是怎样就怎样。不夸大不缩小,不能为团结而团结。实在做不了就不做,绝不能勉强。否则,投入越大、损失越大。
利之中求大,害之中求小。宁缺勿滥,很多时候,不做项目跟做项目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项目需要热情、激情,但不需要情绪。没有情绪是不可能的,尽量减少、避免就行,流程化、量化是比较好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