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怎样衡量监控敏捷型软件项目质量

[ 日期:2019-7-16 ]

恒佳PMP培训中心

怎样衡量监控敏捷型软件项目质量 

有实体产品的项目一般都有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成熟通用的标准要求,但软件项目一般偏迭代和敏捷,没找到有成熟的度量体系指标,做为项目经理如何直观的监控到项目的软件产品的开发质量,有哪些好的通用的指标或管理工具。

公司正在认证CMMI4,正在确定项目度量项,暂时制定了工作量、偏差、缺陷几项指标,感觉无法反映出项目产品实际运行的质量情况。

1、项目质量从哪里来?

在项目的规划阶段,我们需要确定质量的标准,而质量的标准需要根据项目章程、项目管理计划(成本、时间、范围、干系人)、事业环境因素和组织过程资产等确定。事业环境因素和组织过程资产一般是不随着项目改变的,每个项目有差异的主要是项目章程和项目管理计划。

所以我们要着重研究项目章程和项目管理计划,再辅以事业环境因素和组织过程资产,指导我们制定质量标准。

而对于研发项目来说,质量的终极目标一定是交付物的质量达到要求,并在达到要求的同时保证成本、时间和范围满足项目的要求。

以终为始,我们再去分解如何达到这些要求。

2、研发项目的阶段

首先研发项目一般分为需求设计阶段、代码开发阶段、测试阶段和上线阶段。对于结果的质量要求就分到了每个阶段,这样问题就容易了一些。

需求设计阶段,质量指标主要是变更次数。

代码开发阶段,质量指标主要是自测bug数、联调bug数、测试bug数。

测试阶段,质量指标主要是验收bug数、线上bug数。

上线阶段,质量指标主要是线上bug数。

这种阶段划分只要在迭代和瀑布式开发中比较试用,在敏捷开发中不是很试用,但我们要度量的指标基本是相同的。因为不管是什么模式,都逃不开需求、开发、测试、上线这几个阶段。

或许大家有疑问说为什么指标有重复的情况,比如说测试阶段和上线阶段都有线上bug数,如何区分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研究bug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去确认问题产生的环节。

3、确定具体指标

①参考项目章程、项目管理计划等。

当然很多项目是没有项目章程和项目管理计划的,没关系。

②如果是需要在当前项目就应用的,需要我们参考同类项目的指标设定情况,即经验数据。

经验数据的来源,可以是公司内部的项目,如果没有,可以参考行业内同类项目的数据。这个阶段可能就要靠大家的信息搜集和辨识能力了。因为找到了指标也要研究下适不适合在你这个项目中使用。

③如果是希望长期应用,则可以只是记录这些数据。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后,我们从数据的角度知道了我们的项目质量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制定质量要求会更加有把握,达到质量要求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也就更清晰了。这个比较适合在公司内部一个比较稳定的项目团队使用。就是说这帮开发、测试产品什么的,一段时间内都在做一个产品或业务。

4、质量的提高也是有成本

质量的测量其实就是对项目人员能力的测量,因为质量的提高也是有成本的。


我们单纯的从数学角度讲,三角形的面积就是质量,质量由范围、成本和时间确定,如果质量要求提高,则需要改变三个顶点中至少一个。

也就是说质量的提高或者达标一定是有成本的。当然这个前提是质量要求是高于当前的质量能力,如果是质量要求低于质量能力,那其实就好办很多了。

如何平衡取舍呢?

这个和做产品有点相似,看优先级,那个对你最重要,那个相对不重要,都排排序。

实操中人是最难搞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的出发点,一定要把各位干系人的利害关系梳理清楚再做决定,会从容很多。

“我在之前的团队中,实践的第三个方法:3.如果是希望长期应用,则可以只是记录这些数据。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后,我们从数据的角度知道了我们的项目质量的现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制定质量要求会更加有把握,达到质量要求所面临的风险、问题也就更清晰了。

效果还是很好的,因为质量如果不达标,大家难免会互相抱怨,团队士气也会比较低。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质量提上来了,团队士气和氛围也好很多。”

5、具体工具推荐

jira:jira中可以记录需求、bug、任务等,并且灵活性非常高。我们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来配置jira,比如bug的分类、WBS分解、项目阶段等。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记录准确,这个是衡量质量阶段。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描述他,你就不能改变他。

这个对项目团队来说是个负担,负担就是时间成本和资源的占用,这个需要项目经理作出取舍:信息维护要做到什么完整度和频率。

要填的信息太多,大家就会很烦,记录好之后,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拉出数据看看质量情况了,如果jira比较熟练,可以用jira自带的一些图表工具来展示质量情况,如果不行就导出到Excel。然后我们再看和质量目标的差距,制定方案,然后落地,然后检查,这就是PDCA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