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ACP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吗
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面向C端的移动互联网,主要的产品就是移动端的APP,主要的产品交付方法就是软件开发方法。另外,创业初期因为方向不明、模式不清、时间有限、资源不足,所以创业团队在前期发展的时候经常抱有试错的心态,通过不断的尝试来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和切入点,这种心态决定了软件开发方法必须具备下面几个特点:
1.必须要拥抱变化,因为在创业初期,很多创业团队根本想不清楚,或者也不想把商业模式想的很清楚,很多创业团队希望通过一种快速验证、试错的方法尽快出发、然后再不断调整方向来寻找到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所以这种发展模式也就要求软件开发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变化。
2.要快,因为在同一个创业方向可能不止一个团队在做,加上创业一开始资金有限,所以要求软件开发过程一定要快,效率一定要高。
3.要支持小团队作战,因为创业初期资源受限,所以软件开发过程一定要可以很好地支持小团队,而且每个团队成员可以身兼多职。
4.要容易管理,因为和管理相比,创业团队更重视赶快看到工作成果,所以需要复杂的管理方法和额外的管理人员的做法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不仅不受欢迎,最好是可以让员工自我管理,这样才能最大化地降低成本。
好了,方便试错的心态就必然给软件开发带来上面的4个具体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必然不能是瀑布,因为瀑布是一种典型的有了确定目标和需求的时候会采用的开发模式,所以只能选一种极简的、用于阶段冲刺的开发模式,那就是敏捷。
敏捷在国内诞生于99年前后,一开始非常纯粹,只是一些软件开发的原则,本身也没有强调应用的组织环境,后来,敏捷开始和互联网绑定,因为敏捷确实可以满足互联网行业某种创业文化的需要。
就目前实际应用来看,敏捷是为了应对外界的不确定和快速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式,而软件开发模式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是有特定的应用场景和环境的。那咱们把话题拉回来,看一看哪种环境不适合敏捷来用。
1.目标明确、商业模式明确、需求明确的创业项目不适合敏捷,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敏捷的成本和效率反倒值得商榷。
2.完全没有目标、完全没有商业模式、需求一塌糊涂的创业项目同样不适合敏捷,因为这种玩儿法不是创业,而是在自杀,在自杀模式下,目前恐怕所有的软件开发模式都差不多。
3.非软件开发,或者软件开发不是主要交付手段的创业项目,也不太适合用敏捷,比如纯硬件或者集成类的方向,当然,敏捷的精神是需要具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