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要实现目标,需要足够的韧性来应对风险
孙明做项目经理快10年了。他从产品工程师做起,经过多年的一线摔打,有着丰富的项目现场经验。半年前,他承担了一个大型民企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的开通项目。孙明和他的团队刚与客户接触的时候,对方领导非常热情,不但管吃管住,还专门为项目组提供了一辆工程车。这让孙明很高兴,有了客户领导的支持,他觉得这个项目一定能顺利完成。
但是让孙明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种热情没持续多久,那位领导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之前给项目组的种种“福利”没有了不算,工程车也被毫无理由地收回,连和自己说话的语气都变得生硬和冷漠了!这种转变让孙明真的有些摸不着头脑。好在他经验丰富,与团队一起制订的计划也很周密,虽然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风险,但是凭借着出色的风险管理手段,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整体项目工作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很快到了系统验收的阶段,客户领导的态度却越发不友好了,这让孙明很担心项目能否正常验收。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明从一位熟识的客户员工口中了解到,原来孙明公司的销售经理在与客户领导签订合同的时候,曾经私下承诺了一些事情。但是不等兑现,这位销售经理就已经从公司离职了。这让客户领导非常生气,因此对项目团队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孙明万万也没想到居然是这种原因!自己经验再丰富,也想不到还会有这种风险啊!项目工作受阻,难道只能怪自己倒霉吗?
每个项目经理对风险一定都不陌生。任何活动中都少不了风险,它们像病毒一样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稍不留神就可能给正常的工作造成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
按照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定义,那些发生在未来的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就是风险。这些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一旦发生,会对项目一到多个方面造成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如范围、进度、成本、质量和资源等。这指的是广义上的风险,其中也包括了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机遇”。结合上面的具体情境,我们接下来只分析那些“坏”的风险。
有经验的项目经理都知道,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事前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那些经常发生的风险,或者能够被我们的经验、认知识别出的风险,都可以通过全面的评估,提前给出相应合理的应对办法,包括事前的预防措施及必要的应急手段。对那些预期发生概率高、影响大的关键风险,还可以给出多套应对方案,多管齐下。总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让风险受控。
对于可提前识别的风险(也称为“已知的未知风险”),我们能做到尽可能充分的事前管理。但是越来越多的项目实践显示,那种超出常态的,特别是超出了项目经理和团队的经验、认知范围的极端风险(也称为“未知的未知风险”)在项目中发生,也并不是罕见的情况。怎么让这些只有在发生后才能被发现的风险也能得到有效管理呢?要靠增强项目的韧性。
所谓韧性,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就是抗打击能力。以拳击比赛为例,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中有一位传奇人物,迈克•泰森。泰森有个响当当的绰号“野兽”,有人测试过,他出拳的力度最大能达到800千克!
光有无坚不摧的拳头还不算,泰森另一个无人能比的优势就是他的脖子。泰森脖子的周长将近50厘米,几乎等同于一位苗条女性的腰围。异常发达的颈部肌肉极大地提高了泰森的抗打击性,即使挨了对手两三拳的重击,却依然能保持岿然不动!
正是有了这攻防兼备的卓越能力,在泰森最鼎盛的时期,几乎都是在第一回合的若干秒内,就以击倒对手的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泰森的成功离不开他自身超强的抗打击能力。回到我们的项目管理主题,一个项目要想最终实现目标,也需要足够的韧性来应对风险,特别是那种无法被提前识别的、突发的、极端意外的风险。《PMBOK指南》(第6版)提出了有效增强项目韧性的5种方法。
1、留出必要的资源
无法预知的风险发生了,不论影响了什么,事前规划好的工作安排肯定被改变了。要应对计划外的活动,就必须要有计划外的资源。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就是时间和钱。
在工期以外预留的时间内,使用项目预算以外预留的费用,来为突发的风险做好善后处理工作。虽然亡羊在先,但能迅速补牢,也可以让偏移正轨的项目工作得到最高效的修正,这无疑是一种提高项目生存概率的有效手段。
虽然理论上每个项目都应该为突发风险预留出必要的资源,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被称为“管理储备”的预留资源一般是在组织高层,以类似“应急基金”的形式为所有项目提供保障的。既然被高层掌控,项目经理原则上不能直接动用,需要通过申请,得到批准后才能使用。
2、采用灵活的项目过程,包括强有力的变更管理
这种方法我们也不陌生,就是提前留出“绿色通道”。小到项目,大到企业,要想做得更好,都离不开严谨、科学的流程和制度。
但是,当发生了具有危害性的突发风险的时候,如果依然要按部就班地走流程,显然从时效性上不利于不良后果的高效应对。因此,应该提前规划出最可靠的应急机制,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以最直接,同时也是最安全稳妥的方式,获得应对风险所需要的所有支持。
“绿色通道”应该有,但是为了维护正常情况下流程制度的严肃性,这种“一键操作”的方式确实又不能常用。
3、在商定的限制范围内完成工作
既然突发意外风险难以应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不要让它出现!提前为项目活动划定出一个相对严格且安全的固定范围,很大程度上就能躲开那些超出团队经验的陌生风险事件。所以,要想不遭受意外风险的打击,最主动的方式就是不要有冒险的行为。
对于那些风险厌恶型的项目,如大型的国事活动(召开国际会议、会见外国元首、阅兵等),不允许出现任何意外偏差。这些项目能做到万无一失,分秒不差,除了投入更多用于保障实施的资源,更离不开细致入微的规划和严格的范围边界:既要明确哪些是必须做的,也要明确哪些是必须不做的!不越雷池半步,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那些范围以外的不可控风险的发生。
4、留意早期预警信号
虽然风险是发生在未来的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但任何风险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一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不过有的过程比较清晰,有的过程相对隐蔽。如果能更加留意那些风险在早期量变过程中的蛛丝马迹,就有可能让无法预知的风险变得可以识别。
受制于经验与认知能力,发现突发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常都是通过对已发生的突发风险进行回顾复盘,来提升识别风险的能力,以便在后续的项目或阶段中发挥作用。
5、征求相关方的意见
这种手段的本质是通过提前沟通,尽早了解相关方对风险后果的容忍程度。
例如,客户能接受的工期延误最长是多久?允许的预算超支额度最多是多少?在所有需要实现的功能中,哪些是相对次要的,甚至通过协商可以暂时不实现?事前摸清对方的底牌,我们在为突发风险选择善后措施的时候,就能做到心里有数,更加从容应对。
如果把项目环境比作波涛汹涌的大海,项目就好比海上的航船。除了经验丰富的船长和水手、成熟的航线、准确的天气预报,航船本身也需要足够坚固。这样的航船才能劈波斩浪,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1、项目中的风险无法避免,有些可以被提前识别,有些只有等到发生以后才能被发现。通过增强项目的韧性——抗打击能力,就可以对那些“未知的未知风险”做出有效应对。
2、提前留出管理储备,包括时间和钱,为处理突发风险的后果提供资源支持。
3、留出“绿色通道”,提升应对突发风险过程中的工作效率。
4、明确规定项目活动的范围,不做范围以外的事,从而避免突发风险的发生。
5、留意早期的风险预警信号,让突发风险得到提前识别。
6、摸清关键相关方的底牌,掌握他们对项目偏离的容忍程度,为应对突发风险提供依据。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目前,已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认证考试机构。
PMP的报考所需条件如下:报名考生必须具备35小时以上项目管理PMBOK学习或培训经历,并出示相关证书复印件。
1.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的大学学历或以上者,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4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6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36个月。(在计算项目管理月份时,所要求的36个月是不重叠的、单独的。)
2.不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大学学历或以上者,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7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8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60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