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的重要性
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生,极大的冲击了人们的生活。从个体到组织,都受到了影响。在疫情的应对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当我们碰到不确定性高、风险大、变化莫测的事件时,应该如何面对。
这就好比在项目管理中,我们碰到不确定性高、风险大、变化莫测的项目一样。项目管理学中给予的解决思路是:采用适应型方法,即敏捷。而这场疫情,无疑是一个典型的“适应型事件”。
在疫情之下。融合项目管理思想,我们从十个方面,探讨一下什么是敏捷性思维,或许能从中有所启示。
1、新型冠状病毒,典型的适应型事件
任何重大疫情或灾难的发生,在人类看来,都充满了高不确定性、变化莫测、风险巨大等。这在项目管理中被称之为适应型项目,或敏捷项目。区别于另外一种灾难,如 “小腿骨折”,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大夫可以明确给出解决方案,并在指定的流程下给出小腿骨折的解决办法,这种有着明确的认知,知道如何面对,在项目管理角度称之为预测型项目(事件)。
新型冠状病毒是典型的适应型事件,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对于这类事件,我们要做到:高度警示、充分敬畏、大量透明。当我们面对这类事件(项目)时,可能原有的解决方案不一定再有效,需要尽快探索出新的应对方案。
2、应对处理,小团队作战的重要性
重大不确定性、高风险项目或事件,投入太多的人财物,一旦不确定集中爆发,臃肿的“人财物”体系也可能被瓦解,带来的损失同样重大。在适应型项目或事件中,解决问题的团队规模,被确定为5-9人左右的小团队。这种思维提供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一是小团队带来的失败(如感染)极大的降低对其他人员的影响;二是确保不同小团队多角度、快速获取和互动更多信息的能力。
在疫情发展期间,医护人员是最重要的战斗团队。可以(或已经这样做了)通过切合豆腐块的方式,分区域安排患者,每个区域安排5-9人左右的团队集中负责。评估团队的平均处理能力,分配极限范围内的患者数量。
3、解决问题,基于经验的快速迭代
人类处理未知、或重大可变事件的能力是很弱的。尤其是被称之为“模糊性风险”类的事件。模糊性风险是一种未来发生什么完全不确定的情况,这个概念在项目管理协会PMI发布的学术经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六版有明确说明。在这类未知事件的应对方面,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经验,并弥补我们的不足。
适应型项目也被定义为“基于经验来驱动的行为”,这个“经验”是指在处理当前问题后,根据当前问题处理的经验,判断下一步该怎么做。新型冠状病毒的处理经验来自两方面:一是过去在SARS病毒、禽流感、H1N1方面的经验,可以进行借鉴,来处理新型冠状病毒。二是在处理现有病毒期间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支持,比如已治愈患者血清的采纳,或其他具有极强抵御病毒动物的抗体采纳等。
4、一专多能,再次彰显价值
敏捷项目团队强调“一专多能”。在这次疫情处理期间,大多数人都面临了这种挑战。以普通家庭来说,在家办公期间,你可能同时扮演以下角色:所在企业的职员、自己的领导(管己管人)、家庭主妇/男、厨师、孩子的老师(如果是小学和幼儿园,那是两个不同类型的老师)、心理辅导(不排除家人或小孩情绪的波动)等。在适应型项目中,团队成员需要具备这种特征,你可以在某方面非常强(你的专业),但是其他方面你也需要知道,以便随时应急。
医务工作者在这次疫情中大都扮演了这种角色。不同科室的专业人员,会同时充当专业者和应急者的角色。
5、既然是敏捷,就需要强调“速度”的重要性
在项目管理中,“敏捷”并不被完全看做“速度”。但是它的本意就是如此,“(动作或思维)迅速而灵敏”。敏捷关注了快速交付(有价值的交付)。因为不确定、未知、高风险,所以我们要快速的交付,以响应变化带来的未知。能够在所有未知发生前,就给出解决方案,这显然是很难的。
在这次疫情发生期间,我们感受到了“迅速而灵敏”的重要性。人类对未知事件的处理能力(或者意识),往往和经验有关。如果经验或意识不足,我们可能会晚于不确定性。一旦不确定性为主导,我们再反击就非常艰难。比如:封锁、自我防范、快速响应等。
6、充分协作,强化沟通,公开透明
敏捷项目管理强化团队协作、充分沟通。这其实在任何类型的项目中都是重要的。但是由于敏捷项目的自适应性和“自我······”,这种要求会更重要。充分协作并不是只指执行团队的协作。而是所有“相关方群体”的协作。强化沟通也不只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应该是“信息布局”。
如果把全国应对疫情看做一个极大的敏捷项目(如Scrums),每个省市自治区看做一个“敏捷项目(如Scrum)”,一个Scrum项目出了问题,Scrum Master(领导者)应该能够横向和纵向快速传递信息,确保平级Scrum项目提高警示,同时确保更高一层的Scrums Master给出策略。
7、虚拟环境,适应型的主要挑战
由于适应型项目(事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团队集中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这样更利于沟通协作。但是难免会有不在一起工作的情况,所以“虚拟环境”下的作业模式会成为选择。并非人类愿意在这种环境下工作,而是迫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对当事人而言是不可控的。
在疫情爆发期间,为了更好的控制传播源,大家都选择了虚拟办公。这种情况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沟通”,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沟通工具),我们依然被折腾的无比焦虑。未来,面对面沟通,仍然是我们的首选。
8、精益思想,日本模式
适应型(敏捷)做法来自于精益方法。“精益”是源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不可否认,在这次疫情面前,我们又一次见证了日本的做法。撇开历史问题不谈,日本的确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组织。精益思想关注:价值、小批量、消除浪费。这在一些未知事件的处理中极其重要。
以“消除浪费”来说。无论是流程问题,还是实际物资的积压问题。处理不合理、不及时、不有效,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浪费。浪费带来的问题是:各种“耗”。事实上很多时候,是“耗”不起的。
9、适应思维,未来关注的焦点
适应型思维告诉我们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做事方法。在未知事件面前,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适应意识”。毕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完全是脆弱的。人类发展的越快,就会碰到越多的未知事件,拥有“敏捷思维意识”,会是一件很重要的能力。
疫情爆发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适应”,并在适应中期待更多的认知,然后快速解决问题。适应的思想并不具有“被适应”的特点,切记“不思进取,原地踏步,温水煮青蛙”般的适应。
10、“敏捷宣言”,给出的关注
敏捷联盟和项目管理协会都关注“敏捷宣言”的价值。在“敏捷宣言”中,我们需要思考:
在应对事件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多一些互动交流,可能会更好。
频繁、快速的给出针对疫情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价值体现。
多方合作,实时互动,公开透明,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
应对变更,多一些灵活处事的方法,不要被流程束缚你的直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