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一个项目能否成功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
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如何判断项目的好坏,项目能否成功?下面的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1、是否用循环解决问题
是否能用循环解决问题,这是判断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的因素。
哪些部分组合在一起是完整的循环?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这5个过程组组合在一起是很好的循环。但是,更重要的是各过程组的分配比例,绝大多数人的分配比例是错误的。真的吗?我们往下看。
启动,大约占4%
规划,大约占36%
执行,大约占25%
监控,大约占28%
收尾,大约占7%
很多人会感到意外,甚至难以接受,规划竟然要占整个项目1/3的精力。监控竟然也比执行耗费的精力多。
为什么?因为只有规划得好,在执行过程中才会事半功倍。那监控比执行更耗费精力,又是怎么回事儿?是执行不重要吗?不是的。执行很重要,这个过程花的时间和资源远远大于规划和监控。
但是,规划和监控所花的精力、做事情的密度、思考的复杂度,远远大于执行。
这是为什么投资决策的功课往往都在最前面,买卖只是最后一个简单的操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好项目,因为在项目启动上纠结了太久,在规划和监控上太懈怠。
沿着错误的地图,执行得很好,只会加快毁灭的速度。而错误了还不知道纠偏,更是把自己推向了悬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和监控而不是执行,是重要的认知。
2、是否把目标拆解为任务
把目标拆解为任务,这个能力至关重要,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把目标拆解为任务,也被称为WBS。看着很简单,但简单的事情,往往很难做。很多公司分不清楚什么是“拆分”和“拆解”。
什么是“拆分”?
比如,一个大区的KPI是1000万元销售目标,10个城市负责人每人领走100万元的销售任务。每个城市负责人可能会再给自己下面10个销售人员每人10万元的销售任务。为了以防万一,还可能暗中加码。上面是1000万元销售任务,下面合起来是1100万元。然后,彼此博弈、讨价还价,这可能是大部分公司的现状。
那什么是“拆解”?
1000万元销售业绩是结果,我们要试着还原出做到1000万元销售业绩前面的动作,拆解KPI。比如,做到1000万元销售业绩,每个客户的单价是多少,拆解计算出要成交多少个客户。
根据历史经验,想要有那么多成交用户,又拆解出需要拜访多少客户。想要找到这么多客户,再拆解出可以去哪些渠道找到客户……一步一步拆解动作,让下级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完成自己的目标。
“拆分”和“拆解”,一字之差,结果往往是天壤之别。而这种能力的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关键路径。什么是关键路径?简单地说,就是如果这一步解决不了或者慢了,整个项目就黄了或者耽误了。
比如,画稿上色之前一定要先有素描,汽车启动之前一定要先预热。把项目持续时间最长的各个步骤连接起来,得到一条耗时最长的路径,就是“关键路径”。懂得找到关键路径,并且缩短它。
3、是否有缓冲器
判断项目能否成功,还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条件?有没有缓冲器。如果碰到了黑天鹅事件或者灰犀牛事件,怎么办?
面对“已知的未知”,有没有“应急储备”?比如,天气预报说,明天台风登陆,有特大暴雨。那么,你有没有为狂风暴雨准备一些应对工作,这是应急储备。
面对“未知的未知”,有没有“管理储备”?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会不会发生,怎么办?一定要留出来一定比例的资源,来应对不可预见、不可抗力的情况。
比如,手机厂商有“配件库存”,为了应对供应商不靠谱带来的瞬间冲击;企业有“公共人才库”,为了应对项目突然带来的冲击;公司有“安全现金流”,为了应对现金流断裂突然暴毙的冲击。
如果没有缓冲器,轻则波动,重则猝死。很多公司平时运营效率很高,但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其实是对缓冲器的放弃。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公司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脆弱和效率的背后,是冗余和健壮。
再来看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不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企业健康时,很难理解“缓冲器”的价值。一旦意识到了,企业就应该立刻做出改变。
4、管理者的时间花在了哪里
管理者90%的时间应该花在沟通上。这很难理解,但很重要。管理者尽量不要陷入具体的工作细节中。虽然管理者很少真正做事,但拿的薪水却更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管理者的存在,让公司其他人的整体协作效率得到了提升。管理者是为了让别人把事情做得更好。
管理者应该多说“这事你做”,少说“放着我来”。
为了提高管理者的沟通效率,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作战指挥室,供大家借鉴。
我曾经在“5分钟商学院”课程中提到过这个工具。几乎在所有战争片中,都有一个讨论军情的房间,房间上有一副插满图钉的地图,有一个专门制作的沙盘。
所有核心将领、参谋、情报员,吃住都在这里,通过获得的军情,讨论、推演,随时做出决策。
为什么有作战指挥室?这是复杂模糊的战争局势,被迫大家对沟通效率达到变态要求。
所以,在推进项目时,可以设立作战指挥室,建立快速作战组,可以获得变态级的沟通效率。
管理者如果没有把时间花在沟通上,这个项目会占用管理者更多的时间,而且结果往往和初衷背道而驰。
5、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什么
我特别关注会议上大家在讨论什么。会议最重要的议题应该是风险管理。
懂得风险管理,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前面说到规划(36%)和监控(28%),要耗费一个人那么多的精力。
因为“规划”的核心逻辑是生产。生产的背后是一条“基准线”。今天花多少钱,明天进度到哪了,后天谁在干活,这些都是基准线。把基准线画出来,开始执行,就会产生结果。
那么,什么是风险?结果和基准线一旦产生偏差,可能就是风险。
监控的核心逻辑是纠偏。这个季度原定销售额是3000万元,两个月过去了,只完成1000万元,怎么办?
这个季度的广告投放预算是2000万元,结果一个季度过去,超额支出1000万元。这多出来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效果如何?
如果你没有规划,你就不知道基准线;不知道基准线,你就无法在执行环节进行对比;无法对比,你就不知道偏差;不知道偏差,你就意识不到风险;意识不到风险,项目就可能失败。
这些是我自己做项目时特别关注的东西,也是我判断项目能否成功的重要方法。
也许你不用参加项目管理的考试,也不用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但是你总会参与负责一些事情。
生命中的一切事情,其本质都是项目。公司发展、个人成长都是项目。甚至人生就是一个大项目。在这件事情上,希望你能看得清清楚楚,也能做得游刃有余。
这些方法,也许能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不仅要判断项目能否成功,更要让自己变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