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OKR工作法详解
OKR体系的全称是Objectives &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所谓OKR,O = Objective 可以理解为企业目标,KR =Key Results 可以理解为关键成果。浓缩在一起就是“为确保达成企业目标的关键成果分解与实施”。
很多企业用OKR替代KPI的考核,笔者认为与其把OKR当成了绩效考核的工具,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企业项目化运作中的一种简单有效的工作方法,能够将项目目标贯穿到基层。
OKR最重要的是目标,要从传统瀑布型项目的单一“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方式调整为:要“自下而上”的不断验证和提炼。
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需要 PM 有很强的业务理解能力,而自下而上的 目标提炼要求PM 有很强的领导力与情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可以看出,实行 OKR 其实对PM是一种考验,因为要求更高了。
1、OKR的缘起
OKR工作法由 Intel公司首创,后来被 John Doerr推广到 Intel和Oracle 、Google、LinkedIn等逐步流传起来;目前广泛应用于IT、风险投资、游戏、创意等以项目为主要经营单位的大小企业。和敏捷项目管理很多工具方法可以并行使用,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也和敏捷项目管理实践非常契合。
在项目中这类问题也经常出现,开会的时候每个人都声明自己很忙,但是项目的总体进度落后,成本超支,一些的关键问题无人问津。
一些小伙伴的KPI很好,但总感觉他们没忙在点上,PM在绩效考核的时候也不再重视KPI,大家认真写的工作总结和报告却很少有管理者认真阅读的;年终奖、升职加薪其实和你的报告与KPI关联不大,你的老板领导其实早已在心里决定了。
过于完美的计划和KPI往往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员工过度研究KPI的结果是各自为政,无法实现合力。
过于复杂的计划和考核体系正在逐步被新兴行业抛弃。
在VUCA大的时代背景下,完美的计划和面面俱到的KPI越来越跟不上变化的速度了。在软件行业XP极限编程,SCRUM,Crystal,等敏捷实践都做出了有效的尝试。但这些实践往往仅限于软件行业,有没有适应性更广,更加简便易行容易上手的工作办法呢?OKR提供了一种选择。
2、OKR的两个关键要素
O:Objective—对一个定性的宽泛目标的描述,旨在推进企业向自身所期望的方向前进。对一个项目来说,设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如何去做,以及能做到何种程度。
KR:Key Result—衡量一个既定目标的完成度的定量说明。“我们将如何得知自己是否完成了目标?”
3、什么样的Objective才是有效的?
有野心的:迫使人们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并强迫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
可实现的:必须在激励性和可实现性之间找到平衡。脱离实际的目标会腐蚀文化,削弱动机,并诱发不道德行为。
可以在一个季度内完成的:你应该可以在一个季度之内完成这个目标,如果无法完成,那它也许是一个愿景或者一个长期目标。
团队可控:如果你没有达成目标,然后说,“是因为X部门没有交付工作”,那你没有抓住重点。
提供商业价值:Objectives 应该是你的经营策略的转化,旨在推动 business 的发展。
定性的:使用文字,而非数字去表达 Objective。
4、有效的KR有什么特点?
关键而非全部:你的KR仅仅是“常规工作”还是一个“关键”结果;
具体的:KR应该是具体的,详细的,从而提高沟通效率,避免产生歧义;
可衡量的:工作进展不应该受制于主观意见;
成果而非任务:KRs是成果,不是任务;
计分标准:用0-1之间的分数来传达目标,管理期望值。
自主创建的:大多数KRs都应该来源于KRs所有者,而不是领导层的指令;
5、OKR实施介绍流程与周期
OKR一般是以季度为周期的,也有较少以年为周期的。
一个完整的OKR实施周期可以分成五个阶段,以Q1的OKR为例子来说:
(1)准备阶段:一般提前1-2个月用于筹备构思构思、准备明年Q1的OKR。
(2)确定OKR:OKR的确定是在季度初的OKR会议上完成的。OKR会议可以是全员参加,也可以是只有管理层参加,人数尽量多些,但也别过多,10到30人都是不错的,形式上最好分成几个小组。OKR会议的流程首先应该是CEO重新描述愿景和战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或分组讨论,或分别阐述,确定出OKR。
(3)公示OKR:公示并不只是把确定好的OKR知会到全员,而是要就为什么定了这些目标,实现这些目标对公司的意义,一起完成这些目标需要大家分别做什么等问题做详细的沟通,确保大家大家对目标的理解一致。
(4)执行OKR:执行是整个周期的重头戏,执行的重点是“定期检查,必要时调整”。一般一周或一月检查一次,跟普通的工作汇报一样,OKR的Review要涵盖“目标、当前进度、遇到的问题、问题的原因、需要的支持、下一步的计划”。
(5)复盘OKR:这也是在OKR会议上做的,是整个实施周期的结尾。主要内容就是OKR的每个负责人阐述回顾整个过程,包括“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定这个目标,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和教训,下一步建议,给自己打分”,除了个人,还要有整体的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接下来更好的开始。因此,OKR会议一般是两个重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复盘上季度OKR,第二部分是确定当季OKR,时间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两天。
我们可以看到OKR工作法和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章程制定,项目目标WBS分解有所重叠,并且引入了敏捷中自组织,自下而上、看板、定期回顾、持续改进、最小化可行产品等工作方法。其实OKR就是一套简化版的敏捷项目管理的实践,适用范围更广,操作更加便捷而已。
有人说,项目的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办法来解决,我同意,但我不同意刻意搞出一套复杂的系统来应对,现实项目中我们见到很多很多漂亮的计划、曲线、图标,看似完善的考核系统,但也只适用于墙上和纸上。
地图不等于真实的疆域,充其量是真实疆域的的二维投影,真实的项目是多维的,过于迷恋二维地图上的推演,会发明很多的无谓的标准动作和套路,而这些套路在实际战争中往往只是花拳绣腿。封闭的球场是在规则边界清晰的前提下才可以大战500合。
很精彩,但不是现实。实际战斗场景是开放的,有很多偶然因素转瞬间扭转战局,是很多琐碎的细节上的死磕。实际战斗往往分秒中决定生死。士兵根本无需学习太复杂的套路,单一,快速、有力的刺杀对生存的帮助更大。无须用复杂的办法去对应,
有效果比讲道理更重要,敏捷中也反复强调可交付的成果胜于面面俱到的文档。敏捷中的看板,站会、持续集成等工具技术同样适用于OKR。OKR原则和流程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如果把这些流程僵化执行往往得不到预想的结果,有很多隐性知识会被忽略掉,比如怎样衡量目标的野心?怎样评价多任务之间的优先级排序?组织和个人的目标任务沟通对齐?而软件行业在敏捷实践摸索中已经获得很多行之有效的套路和手艺,这块是OKR落地可以借鉴参考的。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
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