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项目团队的绩效考核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引入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团队的绩效、薪酬问题,又凸显出来了。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亚当斯针对团队建设工作,提出一个理论——公平理论。这套理论的关键是考虑了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在有关分配激励的过程中,当个体对自身报酬的认识失调,会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不公平感会出现,而长期的不公平感造成的后果会有如下几种情况:
1、当事人按照自己认为的拿多少就干多少的心理依据,通过减少自己的投入,或者改变自己的产出,来获得公平感。
2、如果无法改变投入产出,可能会导致个体认知扭曲,这种隐患通常会在企业或者团队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才会爆发
3、如果无法改变投入产出,又不愿意改变自身原则的个体,就会选择离开企业或者团队。
那为什么会认知失调? 亚当斯认为:
所有团队成员都会同意,公平的报酬,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然而,报酬是否公平,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他人比较,或进行历史比较、和自己的过去比较。
亚当斯的说法,和中国人的习惯有些不谋而合。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的公平,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而是相对公平,不是算出来的公平,而是比出来的公平。
绩效薪酬体系发展到今天,所有的模型和设计,其实都逃不出这个基本逻辑,就是要让多数成员感到公平。比如“大锅饭”。当然在今天,我们看大锅饭,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考核方式?但是,倒退40或50年,这种方式,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公平,用彻底的平均主义来体现公平。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锅饭实行不下去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和周围的人进行公平比较,为什么我干得比他多,干得比他好,拿的却和他一样?这恰恰是亚当斯理论的一种再现,比的人多了,机制就会自然崩溃。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多企业,尤其是是中小私企,在薪酬制度上会采用“背靠背”的制度,也就是你只知道自己拿了多少,其他同事的薪酬你永远也不知道。
这种制度,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亚当斯理论的一种变形应用,既然我不能设计出一套让所有人都感觉公平的制度,那么,我从根源上,掐掉你和比人进行比较的可能性,别人的薪酬是多少,你根本不会知道,又怎么能比较呢?既然不能比较,也就没什么不公平了。
可以说,这种方式,确实起到了减少因公平感丧失的冲突,但这并不是一个正向激励,因为所有的人虽然没有证据,却总会暗自猜测自己到底吃亏了没有?这种猜测,会导致员工和企业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反倒容易滋生不信任、猜疑的情绪,这也是在今天,背靠背制度采用的会越来越少的一个原因。
今天,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基本上都有了常规套路,无论是采用的KPI、BSC还是EVA,都会遵循价值理论,遵守多劳多得原则。所以,看上去,亚当斯设计的场景已经不太常见了。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引入项目管理,关于项目团队的绩效、薪酬问题,又凸显出来了。
多劳多得原则,适用的是干同类工作的人员,比如,大家都是程序员,你写程序又快质量又搞,你的收入当然就可以多一些。
而工作性质不同的人,比较起来就困难一些,比如,程序员和人力资源经理,这时候,多劳多得就不好办了。
因为我们很难衡量不同工作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而这种情况,在项目中又是普遍现象。一个项目团队,本身就可能包含非常多的不同工种的人员,比如,你怎么才能衡量出,在海外工程项目上,一个负责对外宣传的人员和一个负责工程质量的人员,谁的价值更高?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
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