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聪明的管理者
徐匡迪在做上海市长时,曾告诫上海市民,要聪明不要精明。
做人、做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对方当做聪明人对待,这样就会更注重价值的贡献,而不是建立在精明即小聪明上的取巧。
小聪明的结果常常是“捣鬼有术,有效,然而有限”,更常见的是“机关算尽最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别人不比自己想象的笨,自己不比自己想象的聪明,记住这一点就知道什么是“敬业”“忠诚”和“责任心”了。
这些道理很简单,但是,要让管理者从精明变到聪明却十分不易。精明而不聪明的现象,不仅是因为我们易于追逐眼前利益的人性局限性造成的,更由于项目概念本身隐含的“临时性”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含有清晰的“范围管理”等带来的机制性局限造成的。
要解决人性的弱点很难,要解决机制的问题相对容易,而人的行为易受机制影响,因为机制中蕴含了人性中看重的利害关系。与带有阴谋色彩的精明的管理者相比,聪明的管理者在做事方式上更依赖于阳谋和价值贡献、更守信誉和规则。
阴谋总要败露,信誉一旦打破就很难再得到信任。“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这些精明人抓的项目、管的企业、治理的地方大多昙花一现,他们自己的结局也更容易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说的那样“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重剑无锋,大工不巧。中国的发展,世界的发展需要更多聪明而不仅是精明的管理者。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