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中影响项目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我们知道项目的管理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某一个环境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时地利人和”,讲的就是项目一定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赤壁之战”就是周瑜了解到冬季小阳春会有东南风,借助天时的有利条件,火烧曹军八十三万,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同样是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彝陵之战”,陆逊连败给刘备十五阵,目的就是将刘备引到猇亭,利用丛林茂密的地利优势,同样是一把火烧了蜀汉七十五万大军。
不仅是中国,邻国日本,包括东亚文化中也同样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剑客叫宫本武藏,这个人被誉为“剑神”,据说他一生中未尝败绩。这不仅与他本人的高超剑术有关,也与他重视环境因素有关。据说宫本武藏在与别人决斗前,都会去决斗的地点事先勘察,看看有哪些地利条件可以借用。
在项目管理学科中,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事业环境因素”,讲的就是项目的环境因素。项目管理的“事业环境因素”的定义是指“项目团队不能控制的,将对项目产生影响、限制或指令作用的各种条件。事业环境因素是大多数规划过程的输入,可能提高或限制项目管理的灵活性,并可能对项目结果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事业环境因素的关键是“项目所不能控制的”,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都面临着可控和不可控两方面的因素。毛主席曾说过“人定胜天”,这对伟人来说是可行的,但对一般人来说“胜天”是很难的事情。
虽然做不到“胜天半子”,但不断将项目的不可控因素转变为可控因素倒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那如何做呢?答案是提升成熟度。
项目管理学科有一个称为“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模型(如下图),这个模型有如下要素组成:

1、“最佳实践”:指经实践证明和得到广泛认同的比较成熟的做法。
2、能力组成:能力是“最佳实践”的前提条件,具备了某些能力组成就预示着对应的“最佳实践”可以实现。
3、路径:识别能力整合成“最佳实践”的路径,包括一个“最佳实践”内部的和不同“最佳实践”之间的各种能力的相互关系。
4、可见的结果:这些结果和种种能力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可见的结果意味着组织存在或者达到了某种特定的能力。
5、主要绩效指标:能测定每个结果的一个或多个主要绩效指标。
这个模型无论是对组织、项目和人来说都是适用的。例如,我们发现某位同事的工作绩效一直很好(结果),那能证明这个结果的KPI是什么呢? 例如做事成功率比其他同事高出20%。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位同事有一些能力来达成这个结果,什么能力呢? 总结下来有关键三条:
⑴遇事冷静思考,善于将问题进行分解;
⑵凡事往最坏处打算,最好处去做;
⑶凡事都有Plan B(备选方案)。这三条能力组成了一个最佳实践:“做事有计划”。
既然发现了这个逻辑关系,我们就可以学习所有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最佳实践,并且不断强化我们的自身能力了。
如何学习呢?
1、学习好的东西(结果);
2、评估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现状);
3、找到自己欠缺的最佳实践,决定改进的重点(最佳实践);
4、挖掘组成最佳实践的所需能力;
5、评估当前能力;
6、识别能力差距,从而制定改进计划;
7、执行改进计划;
8、重复过程。
黑格尔说过,“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们就像古人所说“以天下为师”,不断提升自身成熟度,不断扩展可控范围,将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转化为可控的环境因素,使得事业环境因素不断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为项目和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
项目都会受到事业环境因素的影响,事业环境因素是“项目所不能控制的”,任何一件事都面临着可控和不可控两方面的因素。提升成熟度可以不断扩展可控范围,而提升成熟度的方法就是利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由最佳实践、能力、路径、结果和KPI等要素组成。应用成熟度模型的八步法可以有效提升成熟度,将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转化为可控的环境因素,使得事业环境因素不断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里面的这段话就告诉我们既要适应环境,又要勇于改变环境。可控与不可控本就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作为具有思维的我们来说,“脚踏实地”(立足于可控因素)和“仰望星空”(转化不可控因素)可能都是必要的。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