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IPD开发法的介绍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这是享誉业界的产品开发法。谈到IPD,就不得不谈两家闻名世界的大公司,因为IPD的兴起与这两家公司有莫大的渊源。
IPD的思想来源于美国PRTM公司在1986年出版的《产品及生命周期优化法》一书,这个方法被IBM最先应用到实践中,而后被华为应用,二者都取得有效的改进并长期获益。
IPD是IBM在1992年首先提出实施的,当时IBM正处于业务上的困难期。在激烈的竞争中IBM遭受了巨大的经营挫折,公司收入在减少,年亏损额高达近80亿美元。当时IBM总裁郭士纳极力推动引进IPD,自从IBM实施IPD后,高端产品上市时间从70个月减少到20个月,研发损失从起初的25%减少到6%。从1993年到1998年,IBM总共节省了120亿美元的费用,到2000年盈利达到80亿美元,公司的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华为引入IPD是在1998年。在引进IPD体系前,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产品开发,但是研发费用浪费比例和产品开发周期仍然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两倍以上。华为销售额虽然连年增长,但产品的毛利率却逐年下降,人均效益只有思科、IBM等企业的1/3-1/6。
当时华为总裁任正非力排众议,决定请IBM作为咨询顾问引进IPD体系,IBM专家建议华为分为关注、发明和推行三个阶段实施,直到2003年,华为终于在整个集团全面实施IPD,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50%,产品的不稳定性降低2/3,华为逐渐建立起世界级的研发管理体系,优化了公司的整体运行。
我们了解了IPD的历史,那究竟什么是IPD呢?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是由20世纪90年代中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产业中的“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发展而来的。
并行工程的基本前提建立在两个概念上。
1、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要素,从功能性、可制造性、装配、测试、维护、环境影响到最终处置和回收,都应在早期设计阶段被逐一考虑。
2、考虑到并行推动流程能显著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前述设计活动都应同时进行,即并行。这样一来,就能够在设计过程的早期阶段,即仍可灵活处置项目时,发现错误、重新设计。尽早地定位和修复问题可以避免当项目推进至更复杂的计算建模阶段和硬件的实际制造阶段时,出现代价高昂的错误。
IBM曾说明转向IPD的理由:“(IBM必须)满足客户需求,遵守法律法规,达到安全标准,减少维护成本并优化利用企业资源。为了满足这些复杂的要求,公司已在数个最佳软件系统上投入巨资。问题是,对这些软件系统的整合并不总是成功的,这些软件系统反而发展成了支离破碎的产品信息孤岛。IBM发布的产品开发集成框架(PDIF)强调了在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中管理这一复杂问题的必要性。”(IBM PLM方案,2009)
近年来,行业许多公司(如爱立信、诺基亚、中兴等)致力于以集成产品开发原理为核心,利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改进整体的产品开发体系,以实现以下目标:从产品开发基本工具的应用推进到项目管理的应用,再推进到客户之声、战略联结,最终构建出基于知识获取和管理的学习文化。
IPD源于并行工程,其核心是系统地、综合地应用不同职能体系的成果和理念,有效、高效地开发新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
PMP作为项目管理资格认证考试,已在国际上树立了其权威性,PMP为美国培养了一大批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项目管理职业已成为美国的“黄金职业”。在中国许多媒体已把PMP称为继MBA,MPA之后的三大金字招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