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改进中几个有用的方法
1、四阶段
管理改进一定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通常来说,需要经过几个阶段:
1)“可管理”:首先建立管理过程,将各项主要管理、决策工作,纳入适当的管理流程,使各项工作可以被管理,能够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如果一个组织是不可管理的,那么以后的改进也就无从谈起。
2)“有规范”:在基本实现“可管理”的基础上,在各项管理流程中逐步建立各种工作规范,在各个专项管理领域中,基于管理理论和最佳实践,逐渐形成适合的、相对统一的工作方法,成为组织级的工作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是管理过程的规范,也包括专业领域的工程规范。通过规范性来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形成知识积累从而具备持续改进的基础。
3)“可量化”:在“有规范”的基础上,如何持续优化这些规范,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量化手段。对各类管理规范实际执行的偏差度进行分析,收窄分布曲线的宽度,降低规范执行出现的偏差,从而提升规范执行的一致性。还可以优化规范本身,设法移动分布曲线的中线位置,提升整体的平均水平。
4)“可改进”:进一步建立对规范本身的自我优化机制,形成管理闭环,建立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能够主动拥抱变化。
在CMMI的成熟度模型中也有同样的几个阶段,不考虑其中针对软件领域的那些特点,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具有通用性的。
2、PPT三要素
在改进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比较常见的一种简单的方法论,就是“PPT”。PPT框架包括了人、流程和技术三个要素(People, Process, Technology ),衍生自60年代管理专家Harold Leavitt的“组织变革管理应用方法”,已经成为管理创新和组织变革时的经典工具。这里的“Technology”也意味着各种工具(Tools),是能够有效落实管理要求的具体手段。在管理体系的改进过程中,需要协调三方面因素同步改进。
还看到过一种关于制度的类似说法:
1)没有理论依据的制度是不成立的;
2)没有实施方法的制度是不可行的;
3)没有工具支持的制度是不高效的。
3、统一术语
在所有的管理工作中,“统一术语”直接关系到沟通成本,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否能够统一,这对管理效率会有很大影响。所以在有的管理成熟度模型中,直接将“统一术语”作为首要工作。在所有的管理改进过程中,“统一术语”确实是需要时刻关注的。统一术语的过程,就是明确概念、统一思想的过程。
我们在很多比较严谨的文献、书籍中都能看到专门列出的术语表,这对读者准确理解相关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PMP指的是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它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发起的,严格评估项目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是否具有高品质的资格认证考试。其目的是为了给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统一的行业标准。目前,已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认证考试机构。
PMP的报考所需条件如下:报名考生必须具备35小时以上项目管理PMBOK学习或培训经历,并出示相关证书复印件。
1.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的大学学历或以上者,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4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6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36个月。(在计算项目管理月份时,所要求的36个月是不重叠的、单独的。)
2.不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大学学历或以上者,申请者在五大项目管理过程中至少具有7500小时的项目管理经验,并且,在申请之日前8年内,累计项目管理月数至少达60个月。
新版考纲将专注于以下三个新领域:
人 – 强调与有效领导项目团队相关的技能和活动;
过程 – 增强管理项目的技术领域;
业务环境 – 突出项目和组织战略之间的联系。
内容贯穿价值交付范围(包括预测、敏捷和混合的方法),分布在三个考试领域。新的PMP考试将继续使用《PMBOK指南-第六版》作为参考。
新版考试题目为180道题;
考试时间为230分钟;
题型将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多选题将说明需选择几个正确选项。